呵护成长,“静”待花开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回首成长之路,偶有暴风骤雨,偶有热闹喧哗,但更多的则是在悠长岁月中,守着一颗宁静的心,迈着沉静的步子,缓缓前行,方能抵达梦想的彼岸。不可想象,如果没有一个安静的空间,将何以成长!

现在的青少年,有没有自己的安静空间呢?在家里,即便没有父母祖父母的直接“盯梢”,怕是也有监控或者视频监察;在学校,门岗保安、科任老师、生活老师等全方位无缝对接教导;在家与校之外呢,那是要有家人陪伴或电话汇报行踪的。孩子们的安全被充分保障,但自我的活动空间被挤压了。平日里,老师热情灌注知识、鼓励向上再向上,家长也见缝插针,脱口就是励志故事;成绩上略微下降、思想上稍稍懈怠,老师家长们更是争分夺秒地联动关注。而作为成长事件的主角——青少年们,有人问过他们的感受吗?

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教育家告诉我们,师长们或者说社会应该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同时应该放出空间让孩子们“尽量长上去”,如此就甚好了。而反观当前,有些师长们“做得太多、想得太远”,对孩子们盲目期待,乃至于徒增焦虑,致使青少年自我的安静空间被挤压。而如何让青少年获得安静的成长空间,大概首先需要师长们认识清楚教育的目的。

朱光潜说:“人有时不得不面对自己无法左右的处境,那就只能平静地承受它。这样的冲击对我也有帮助,使我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这说明“静”的力量对于自我成长很重要。真正的成长来自心灵的领悟,而心灵的领悟很多并非直接来自他人的言论评说,而是来自自我的经历体验和反思品悟,这即是“静”,是在事件之后的放松与沉淀。青少年想要获得安静的成长空间,大概还需要自我的心性涵养。

运动员要取得好成绩,除了动态的强化训练,必须有静态的放松肌肉过程;艺术家要创作优秀的作品,除了动态的持久创作,必须有静态的观察、体悟、反思等;人的成长亦然,除了接受多方教导,必须有事件发生后的放松、有接受教导后的静心沉淀。种子播种之初没有动静,那是它在积蓄生长的力量;无需时不时去翻土查看,只要守护好那块土、那片天,静待花开。成长路上,不妨多给青少年一些安静的空间,让他们去沉淀、去积蓄、去成长,静水方能流深,厚积而后薄发!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