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物馆陈列的大口陶尊。
亳州新闻网讯 在市博物馆的涡河展厅中,有一件距今4000多年的文物,形状像一枚大炮弹,重达几十斤,独特的造型尤其引人注目,它就是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对大口陶尊赞不绝口,而这件大口陶尊出土自蒙城尉迟寺遗址,与市博物馆馆藏的大口陶尊是同时出土的“孪生兄弟”。
“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数十件大口陶尊,或出现在墓葬中,作为“儿童瓮棺葬”的葬具;或出土于祭祀坑中,作为祭祀用具。”市博物馆馆长吴磊介绍说,市博物馆、蒙城县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院以及中国考古博物馆均有收藏。
据了解,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距今大约4800年,它的特别之处是器物上有着刻画符号,分别是‘日’‘月’‘ 山’形。抽象的表达和组合,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图画,使我们看到了汉字的雏形。
这种陶尊刻画符号,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大朱家村遗址、山东诸城前寨遗址都有发现,其属于大汶口文化的独特标志。学者认为,在相隔遥远的两地出现相同的器物和陶刻符号,绝非偶然,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结果。
“大口陶尊是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文物的典型代表,充分说明了亳州大地深厚久远的文明史。”文物专家如是评价。
蒙城尉迟寺遗址位于蒙城县许曈镇毕集村东约200米处,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距今4500年至5000年,是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
从1989年至今,该遗址先后进行了13次发掘,在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为研究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其房迹、围沟、瓮棺葬的发现,填补了大汶口文化史前文化考古研究的空白。
目前,蒙城尉迟寺遗址大口陶尊在市博物馆和蒙城县博物馆都有专题展厅进行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