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亳州知名景区花戏楼上,有一幅砖雕,名曰《三酸图》。讲述的是苏东坡与好友黄庭坚、佛印和尚一起饮酒论诗之后,共尝一坛醋的故事。那一日,三人在金山寺内读佛经,论诗词,谈至月光皎洁,突然见僧人携一坛桃花醋而过,三人就纷纷要尝。尝过醋的三人蹙眉、咧嘴、龇牙,然后互相拿对方的样子取笑,画面滑稽而风雅。后来,人们把三人尝醋的样子绘制了一幅画,就是《三酸图》。
苏东坡是典型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黄庭坚呢,号“山谷道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佛印是名僧人,当然是佛家代表人物。有人说,从这三人尝醋的文化事件可以阐释出儒释道三家对事物的认知差别:儒家认为,人生来是酸腐的,需要教化,所以儒家认为醋是酸的;佛家认为芸芸众生皆是痛苦,苦海无边,所以佛家认为醋是苦的;唯有道家认为世界万物本是美好,只因人的悟道能力不足而已,所以,道家认为醋是甜的。
看似三人尝的是醋,实则以醋来暗喻浮生。其实,纵观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外乎这样三种,第一种是初见即认为这件事物是劣质的,比如,穿惯了大牌的人,去小商店购物,物美价廉被说成是次品,或者干脆认为是垃圾;第二种认为万物皆美好,人之初,性本善,万事万物都怀有纯良的内心,这是单纯的认知力和判断力;第三种则认为事情不好也不坏,马马虎虎,还算过得去,是中庸思想的代表。
或许,这个世界上还应该有第四种认知,那就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接触、融入、打量之后,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受到前人、眼前人的言论所影响的掺杂了美颜或丑化的感知力。
后来有人用如下诗句来评价《三酸图》:“相邀金山喜纵谈,风流学士也通禅,闲来去领桃花醋,莫笑我辈是三酸。”《三酸图》背后的文化含义虽然葱茏,你若真是以《三酸图》来定浮生,就是拘泥于古,也许又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