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大家互谅互让,争取解决矛盾,如果双方没有意见,就可以签字了。”近日,在谯城区古城镇群众工作调解室,柴涛成功调解一起由交通事故引发的赔偿纠纷。
据了解,去年12月份,牛某饮酒驾驶无号牌电动三轮车时,与同样驾驶无号牌电动三轮车的柴某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牛某及其妻受伤,后牛某经抢救无效死亡。经交警部门认定,牛某负此次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柴某负此次交通事故的次要责任。
虽然事故责任比较清晰,但在经济赔偿问题上,双方分歧较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发生这样的事情,让人很痛心,牛某的不幸离世更让人惋惜。因此,我在调解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起双方当事人共鸣,最终在赔偿金额上达成一致意见。”柴涛说。
这只是柴涛调解成功的众多案例中的一个。在古城镇,一提起柴涛大家都很熟悉,“有矛盾找老柴”是当地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时常说的一句话。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柴涛一直耐心调解着群众之间的矛盾,为民解忧愁。
柴涛是谯城区司法局古城司法所的一名法律工作者,也是古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员,近40年来,他扎根基层,大到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小到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只要当地群众找到他,他都会及时赶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老柴是如何成为化解矛盾的“行家里手”的呢?柴涛说,作为一名基层调解员,不仅要具备法律知识,熟悉政策,同时也要对民间习俗、纠纷背景了解清楚,这样才能在调解中对症下药,把事情妥善处理好。凭借近40年的工作经验,柴涛发现一些群众不学法、不懂法,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是造成民间矛盾纠纷的主要根源,而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法办事时向群众积极普法。
多年的人民调解工作中,柴涛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多件,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了辖区的社会稳定。今年5月份,我市共有7人被评为安徽省一级人民调解员,柴涛就是其中之一。
“每当我调解好一件纠纷时,心里就感到很欣慰,因为我为群众办了一件好事,虽然我今年已经60岁了,但是以后还要发挥我的余热,继续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柴涛说。
谯城区司法局古城司法所所长随景亮告诉记者,30多年来,柴涛为人民群众化解了很多纠纷,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同时也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和赞扬,平时大家的邻里纠纷、家庭琐碎事、民事纠纷都愿意找他,柴涛就是大家心中的“和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