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在制作黏面馍。
亳州新闻网讯 7月7日早上6点,在市区城门楼一家小吃店,32岁的李坤正在打米浆,为制作黏面馍做准备。从入锅到出锅,黏面馍要在电烤炉里待上两个半小时,中间还要加水、翻身,这样做出来的黏面馍吃起来才会香酥可口、外焦里嫩。
李坤自小生活在市区。在他儿时的记忆中,每天回到家吃上甜甜糯糯的食物,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后来,他才知道,自己吃的美食是黏面馍。
2006年,高中毕业的李坤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人。五年后,李坤退伍闯荡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做过送餐员、销售员等。2014年,他随父母前往新疆,承包过停车场,做过餐饮酒店服务员、领班,还自主创业在新疆销售亳州兔肉,卖过化妆品,从事过互联网项目的推广。
丰富的从业经历,让李坤开阔了眼界,见识了世面,但无论到哪里,家乡仍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干了那么多工作,总觉得都不适合自己。我想自己创业,最好是和自己兴趣有关的项目,这样才能持久干下去。”李坤说。
2017年底,李坤回到亳州,入驻亳州青年创客空间,成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主要做拼购、移动支付、扫码点餐等业务。在此期间,他参加了人社部门组织的SYB和SIYB创业培训,后又参加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组织的淘宝业务培训,收获很大。
“经过培训,我才真正了解创业者需具备的各种素质,对未来发展有了清晰规划,并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成为我创业路上的良师益友。”李坤说,他将创业方向瞄准了亳州的特色名小吃,这是一片创业“蓝海”。
在李坤看来,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小吃不胜枚举,但这么多的小吃却渐渐从人们的餐桌上消失,非常可惜。经过分析他发现,小吃消失的原因是生产工艺复杂,缺少统一标准,后继者寥寥无几,即使有新入局者,往往因难以掌握制作要领最终销声匿迹。
李坤决定先从自己爱吃的黏面馍开始,制定一套标准化生产工艺。制作黏面馍,火候的把控非常关键,于是他用电烤炉取代过去的明火烤炉。“电烤炉的温度容易把握,只要调整到固定的温度即可。温度一旦定下来,时间也能跟着确定。”在李坤的操作间里,挂了好几个闹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闹钟响起,提醒他当前要做的事。
为了验证黏面馍的品质,李坤来到市区建安文化广场摆摊卖黏面馍。几个月下来,他发现市民对自己的黏面馍很认可,于是更坚定了创业决心。为了解决“小摊流动性大,错过就不好买”的问题,2022年4月份他在城门楼旁边租赁一间店面,开了第一家店。当年10月份,他又在仙翁路上开了一家分店。
李坤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他早已勾勒出一幅未来发展的蓝图,打造完整的小吃产业链条,把亳州美食推向全国。
今年1月份,李坤成功申请了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他用这笔钱租了4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目前刚刚装修完成,等机器安装调试完成即可投产。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亳州小吃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亳州名小吃的名气将飘香四方。 (记者 李鹏 文/图)
小档案
人物信息:李坤,90后小伙,退伍后做过送餐员、销售员,曾自主创业在新疆销售亳州兔肉、经营过互联网公司。
享受帮扶:参加了我市人社部门组织的SYB和SIYB创业培训;参加了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组织的淘宝业务培训;成功申请了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创业心愿:打造完整的小吃产业链条,把亳州美食推向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