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大力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扎实推进“双招双引”“扶优育规”“亩均论英雄”“项目包保”等工作,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支撑作用更加凸显。今年1-5月份,我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高于全省3.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3位;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8.4%,增幅居全省第8位;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3.2%,增幅居全省第5位;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8家,超过去年全年29家,净增75家。
在利辛县工业园区安徽巨创化纤科技有限公司,纺织工人正在加紧生产赶制订单。(资料图片) 刘勤利 摄
强化顶层设计 落实目标任务
编制《亳州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亳州市华夏酒城建设三年实施规划(2023-2025年)》等系列规划,出台《亳州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亳州市工业企业“扶优育规”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总体思路、目标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市、县区联动,清单化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目前,全市形成了规划统领、政策支撑、清单具体、路径清晰的系统推进格局,确保了工业强市各项任务的顶格推进和落实落地。
加强分类培育 助企做大做强
精准指导培育。我市摸排筛选建立210家规模企业、60家“大树计划”、8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1家国家级“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培育库以及绿色工厂、工业项目建设等系列培育库,加强统筹调度、分类培育、要素保障,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分级包保服务。建立市、县包保服务机制,实现243家年产值亿元以上重点企业包保全覆盖,经常性深入企业走访,发现问题及时交办转办,做好跟踪督办工作,保障企业轻装上阵,加快发展。
创新服务举措。探索、创新实施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落实免予申报、直接享受政策红利。截至目前,“免申即享”平台上线惠企政策1200多项,发放奖补资金近4亿元,惠及企业近万家。
聚力“双招双引” 夯实发展根基
我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战场,围绕十大产业,聚焦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坚持市县联动、条块结合,常态化开展“招商引资落地”集中攻坚,完善要素会商机制,强化招引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持续跟踪项目投资转化,夯实工业发展后劲。截至目前,全市“双招双引”十大产业专班在省综合调度管理平台录入工业纳统项目319个、投资规模346.3亿元,分别增长63.5%、54.2%。今年以来,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7个、总投资1787亿元,新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78个、总投资943.9亿元。其中,新签约20亿-50亿元项目20个、计划总投资484.7亿元,50亿-80亿元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285亿元,80亿元以上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200亿元。
加大扶持力度 企业降本增效
围绕实现提高企业利润率1%的目标,研究制定《亳州市推行服务企业“1%工作法”实施方案》“20条”,最大程度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强化要素对接,先后组织开展“党建领航益企蓬‘亳’”惠民惠企优环境服务集市活动、白酒展销会、新型建材、花茶大健康、“涡产国销”等产销对接会以及系列银企对接会等活动28场次,涉及企业1124家,产品对接签约金额3.67亿元,解决企业融资需求23.68亿元;摸排发布用工需求5期,涉及261家企业,用工需求24571人;开展“十行千亿万企”融资专项行动,今年1-5月份,累计投放20468户,累计发放贷款金额181.5亿元,其中专精特新153户,累计发放贷款金额9.2亿元。
推进转型升级 激活发展动能
智改数转驱动转型升级。出台《亳州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工作方案》,立足我市中医药、白酒等主导产业,加快构建“1+1+3+N”的工业互联网体系,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目前,已建成古井集团行业级、冯了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健康行业工业互联网揭榜挂帅完成,亳药集团中医药产业电商平台加快建设,沪谯、华扬服饰等11家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场景应用正在稳步推进。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注册认证企业810家,获批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35个,累计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531台。
绿色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省级绿色工厂17家、绿色设计产品11个。协同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和企业降本增效,引导企业利用屋顶等空闲区域建设光伏发电站,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并网120家,并网规模130.2MW。
专精特新引领转型升级。全力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行动,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45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