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在捉金蝉。
老张将金蝉放入饮料瓶。
亳州新闻网讯 金蝉又名蝉、知了猴、爬衩等,是夏季最常见的昆虫之一。随着金蝉身价不断走高,每到夜晚,我市农村地区总能见到村民打着手电筒到处摸金蝉的场面,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7月20日晚上,记者跟随老张体验了一次摸金蝉的快乐之旅。
老张名叫张士全,今年60岁,家在谯城区五马镇杨楼村。老张性格很好,得知记者要跟着他去摸金蝉,便爽快地答应了:“咱啥时候走?我这边随时可以出发!”
当日晚上8点10分左右,老张早早穿戴好行头。记者坐着老张的电动三轮车,行驶在颠簸的乡村小道上。为什么不走笔直平坦的水泥路,非要走这样坑坑洼洼的土路呢?老张笑呵呵地说,金蝉是从土里钻出来的,水泥路怎么钻?只有顺着这样的土路,才能逮到更多的金蝉。
老张说起心得,言语中充满自豪。“很多年轻人沿着水泥路、主干道摸金蝉,能摸着那才叫怪呢!不说水泥路钻不出来,路两边的花花草草都打过农药,即使有蝉卵,也早被杀死了。所以像我们这样有经验的人,都不去那样的路边摸。”老张笑着说。
行驶途中,路况越来越差,老张却越来越兴奋。他将电动三轮车停到路上,带上行头径直来到几棵树下。他的行头很简单,一只便携充电灯,一根约3米长的木棍,一个容量两升的饮料瓶。只见他左手举起充电灯,右手拿着木棍,腰上别着饮料瓶,在树上照来照去。
“开张喽!”老张眼疾手快,将一只爬在树枝上的金蝉敲下,循声觅去,麻利地捡起地上的金蝉装进塑料瓶。“你这是敲金蝉啊?怎么说是摸金蝉呢?”老张说,以前金蝉多,随便找棵树伸手就能摸到,所以才有了“摸金蝉”的说法。现在,金蝉少了,而且越爬越高,有些只能用棍敲下来才能捉到。
“来晚了。”老张看着一个蝉壳惋惜地说,金蝉每天晚上六七点开始往树上爬,夜里十一二点结束,这段时间是摸金蝉的最佳时间。有的金蝉爬得快,蜕壳也快,早已“逃之夭夭”。不过,蝉壳(蝉蜕)可以用作中药材,一样可以卖钱。说着,他捡起地上的蝉壳装进塑料瓶。
记者注意到,塑料瓶里有水,是干什么用的呢?不怕金蝉淹死吗?“这学问可大了。”老张神秘地说,金蝉在水里会处于休眠状态,从而不能进行蜕变,同时能够起到很好的保鲜作用,能够让它在炎热的天气之中不会发生变质。
一路上,老张向记者普及了很多关于金蝉的知识。金蝉未蜕壳时,叫金蝉;蜕了壳,叫白蝉。金蝉比白蝉贵,但口感上不占优势,可能是因为金蝉更有卖相的原因。亳州的土地多是淤泥地,但沙地更适合金蝉生长,因此亳州的金蝉数量并不算多。
老张的行头也有讲究,比如木棍只有3米长,他的解释是,“凡事不能做太绝,爬得高的金蝉就让它们飞走吧,为以后多留下些‘种子’,这样以后才能良性循环。”
在一排高大的杨树林下,老张停下车,准备大干一场。他是这里的常客,每天晚上都来,每次都有不错的收获,今天也不例外。老张来来回回找了两遍,收获了20多只金蝉。老张说,这里的金蝉数量虽不算多,但来的人也少。其他地方金蝉多,去的人也多。
记者和老张开玩笑说,照这个速度,今天晚上塑料瓶是装不满了。老张呵呵一笑,“我这个塑料瓶能装200多只金蝉,就算是金蝉最多的时候,一天也就摸百十个,何况现在金蝉出土的高峰期已经过了呢。”
摸金蝉成了不少村民晚上的“娱乐”活动。一路上,记者看到好几位村民打着手电筒在树林里照来照去,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一个金蝉能卖一块多,一个晚上能挣几十块钱,比闲着强多了。”老张说,虽然过去也有人吃金蝉,但不像现在这么普遍。
晚上10点左右,老张带着三四十只金蝉结束了当天的“寻宝”之旅。虽然数量不算多,但老张很是开心,他说,这钱挣得“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