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烈士陶兴瑞埋骨地》追踪:75年了,陶兴瑞烈士等来了远方的亲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这一次时隔75年的团聚,让烈士的亲人悲痛中带着安慰。带着家乡的特产,带着所有亲友的期盼,陶兴瑞烈士的孙子和外孙等人,在烈士祭日当天,来到了他战斗并且牺牲的利辛县。

烈士后人正在瞻仰安师大美院志愿者手绘的烈士像。

“六月初八”到六月初八

等待75年 

7月25日,大暑时节,利辛县新张集乡河刘庄西淝河老渡口西岸的河堤被茂密的草木包裹着,像一道绿色的山岭。和这些草木相连的,是一望无际的高高的玉米。在河堤和庄稼地之间的一条小路上,65岁的陶常菊,手持长香,喃喃祝念:“今天是农历六月初八,是爷爷您的祭日,我是您的大孙女陶常菊,受我父亲和姑姑的嘱托,来看望您老人家,圆全家人75年的心愿……”

陶常菊的声音忽然大了起来,她试图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悲痛,但眼泪已经从她紧闭的双眼里流了下来,和脸上的汗水混在了一起。她的身后,站着8位亲人,也开始抽泣。下跪,祭拜。这一刻,陶家人已经等了整整75年。

捧上家乡土,倒上家乡水,摆上家乡的水果、腊肠……亲人们带来很多家乡的特产,让烈士长眠75年后,再次尝尝家乡的味道。

祭拜现场。

“鲁S”到“皖S”

跨越千里 

今年2月份,家住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的陶长城与本报联系,称其爷爷陶兴瑞当年应该牺牲在我市利辛县境内,陶长城想通过本报找到其爷爷的安葬地。

陶长城发来两张旧式书信照片,这两张泛黄的信,是时任阚疃县县长张太冲于烈士牺牲后所写,以帮助烈士亲人找到烈士墓。然而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烈士家人两次来寻未果。“找到爷爷的墓,是我们家人沉积在心底75年的心愿。从记事起,无论是已经去世的还是健在的家里的老人,每每讲起爷爷的故事,都是泪流满面,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多年来,每到爷爷的祭日、清明节等,全家都会笼罩在一片悲伤中。”陶长城说。

之后,本报记者和利辛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政协、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阚疃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共同走访调查,确定了烈士的埋骨地,就在利辛县新张集乡河刘庄西淝河老渡口西岸的河堤上。

“当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和姑姑时,两位老人是笑了哭、哭了又笑。最后一次见到爷爷的时候,他们才五六岁的样子,如今都已经八十多岁了。”陶长城表示,之后家里就开始计划来祭拜爷爷,各种大大小小的细节,都经过了反复地商讨,“虽然父亲和姑姑执意要来,但考虑到天气炎热、路途遥远,再加上他们年纪太大,就由我们这些晚辈代为祭奠了。”陶长城说。

7月24日,陶家一行9人,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驾驶两辆“鲁S”车牌的汽车,行程四五个小时,赶到了利辛县。下车后,陶兴瑞烈士的外孙郑彬发现,这里的车牌是“皖S”,“到了利辛地界,我就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没想到连车牌都一样,这种巧合,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

“陶区长”到“陶区长”

时隔三代 

据史料记载,陶兴瑞生于1921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吐丝口镇陶家庄人,1939年参加革命,1940年入党。

1948年1月2日,陶兴瑞奉命从阜北县来此开辟阚疃县。陶兴瑞先后任该县佛镇区委书记兼区长、县委委员、县农工部长、李集区委书记兼区长。在他担任佛镇区和李集区领导期间,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使这两个区的政权建设不断壮大。1948年夏,在围剿地方土匪时,陶兴瑞不幸牺牲。

陶兴瑞牺牲时,其警卫员兼区队大队长袁维先也同时遭遇了不幸,该县阚疃镇袁庄85岁的袁同德是袁维先的侄子,少年时,由于“陶区长”经常来自己的家中,所以他对“陶区长”有着深刻的印象。7月25日上午,陶家一行来到其家中拜访,当看到身高一米八多的郑彬时,他激动地说:“这不是‘陶区长’吗?你和你姥爷长得很像,他比你还魁梧呢。”

“我外公为革命牺牲,继承他的意志,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如今我们家已经有十位共产党员,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做着自己的贡献。”郑彬说。利辛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对烈士安葬地进行修整,同时挖掘更多烈士事迹,供后人缅怀纪念。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