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修复技艺:让古旧字画“活”起来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盛奇正在查看字画的破损情况。


古旧字画在传世过程中,由于收藏保管不善造成受潮发霉、污迹满目、虫蛀鼠咬,以及绫绢和纸的自然老化都会使书画产生破洞、糟朽断裂等等,因此字画的装裱修复至关重要。技艺高超的字画装裱修复师们通过揭出画心,修复残损,重新装裱,让古旧字画“起死回生”,延长了书画作品的生命。

今年56岁的盛奇,是利辛县点翠阁字画装裱技艺传承人,从事书画装裱已近40年,目前已装裱修复郑板桥、张大千、齐白石等名家作品40余幅,在安徽字画修复界颇有名气。

2021年,该项装裱修复技艺入选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慢工出细活

盛奇的工作室在利辛县城老城区的一个旧巷子里。几十平方米的房间内,除了中间放着一个大案子外,其余的地方堆满了书画作品以及装裱材料,略显拥挤。但回响在房间里轻曼的古典音乐,以及各种书画作品散发的特有的墨香,让人不禁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室雅何须大。

正在伏案工作的盛奇无论干什么都是轻手轻脚,“慢工出细活,干我们这一行的,图慢不图快。”也许是跟字画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缘故,温文尔雅的盛奇总是面带微笑,说话慢条斯理。

盛奇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少年时,他就跟随姑父——利辛著名书画装裱艺人张四海,学习书画装裱。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2000年,盛奇赴北京故宫博物院进修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并跟随皖籍书画大家杨士林学习书画艺术研究,主攻字画修复,经过两年的学习,他的技艺精进,陆续装裱修复了多幅名家字画作品。

据盛奇介绍,书画装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增书,至西汉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如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上端木条两端还系有飘带。南北朝时书画装裱多为赤轴青纸,著名裱工有范晔、徐爱、巢尚之等人。至唐代始用织锦装裱书画,格调堂皇,高手辈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设“论装背裱轴”一章专门论述有关装裱事项。宋代因书画繁荣,装裱亦获空前发展,多用绫绢作裱料,装裱样式丰富多彩。明清以后,随文人画大兴,以素绢或浅色绢作裱料的装裱逐渐增多。出现了地区性的装裱中心,如京(北京)裱、苏(江苏)裱等。

化腐朽为神奇

盛奇每个月都会接到几幅装裱破损字画的生意,这些作品,或是名人名家的真迹,或是对作品主人有着特殊的意义,“有的人会全程盯着字画的修复过程,每天都来,一直到修复完成。”盛奇说。

那么,一幅古旧字画通常要经过哪些修复流程呢?说话间,盛奇便开始拿着一幅破旧的《观音图》进行了演示。只见他先在案子上均匀地喷上清水,再铺下一层厚厚的专用油纸,然后持硬毛刷用“米子型”手势反复刷,挤去纸下空气,直至平整。

据盛奇介绍,破损字画上案前,要先把字画的废边和其它杂物清理干净,仅仅留下画心部分,以避免在揭开画心的时候碍事,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把这幅画铺在油纸上以后,盛奇进一步清理画面,用温水均匀地把画面淋湿,再用软毛刷轻轻推撵,排出画与油纸之间的空气,然后盖上一层棉布。

“要闷上三天三夜,并不时地淋水;三天后用毛巾吸干水分,就开始一层一层地揭背纸,针对画心缺失部分,用颜色相近的宣纸予以补齐,再用细毛刷蘸浆糊轻刷使之贴合,最后重新托裱贴在硬木板上,置于阴凉处,慢慢阴干后,再给缺失的书画补色修复,就算完工了。”盛奇说。

盛奇正在修复一幅画作。

“执拗”的“画医”

盛奇表示,破损古旧字画之所以能修复,跟字画材质有很大关系。过去人用材非常讲究,颜料是矿物质的,画面见水也不会晕染;宣纸是分层制作的,一张普通的宣纸可劈为两三层,好而厚的宣纸甚至可劈为十几层,“如果是不好的材质,见水一泡,字画就变成一堆纸浆了。”

“修复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心细如发,精工细作,其精细缜密的程度,无异于医生做复杂的外科手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霉烂蠹蚀的古旧书画在修复者的手中‘起死回生’,所以人们往往也把从事古旧字画修复的人员誉为‘画医’。”盛奇说。

每修补完一幅作品,盛奇都要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作品是否浑然一体,是否有修补的痕迹,断裂处的修补细条和原本的底色是否一致。若有一处细节不完美,不管工序多么繁复,盛奇都会从头再来,直至达到他心目中的标准。

古旧字画装裱修复延长了名家字画的生命,是我国书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很好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然而,字画装裱修复工作费时费力,收入不高,愿意涉猎学习的年轻人很少。盛奇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技艺,把这项文化技艺传承下去。

(记者 路振杰 通讯员 侯纯顺 文/图)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