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最后一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去了向往已久的鲁迅故里所在地——浙江绍兴。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和感受鲁迅先生曾经生活过的那片土地和岁月。
鲁迅故里包含了鲁迅故居、鲁迅祖居、鲁迅纪念馆、三味书屋等景点,这些景点只需要凭借身份证即可免费参观,绍兴之行的第一站,我选择先去参观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位于绍兴新台门的西轴线上,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西面第一间就是鲁迅居住过的房间,只见房门口竖挂着一块细长的木牌,上面写着“鲁迅故居”字样。此时门窗紧闭,从窗户的空隙里,我看到了一组简陋的家具,不大的卧室里,放着一张老式床,一张木桌,一个木制脸盆架和几个破旧的皮箱。老宅的每间房屋格局大都类似,且都充满着浓郁的古朴之气。历经岁月的洗礼,屋外天井的墙壁上,已经长满了灰绿色的青苔。站在门前,我不禁思绪万千,老屋还在,屋子的主人如今又去哪了呢?
穿过故居的走廊,便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百草园中,满园绿意映入眼帘,顿时让人心情舒畅。“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小学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生动描写,总让人浮想联翩,鲁迅儿时的乐园,今天依然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而文章中的那棵“皂角树”,如今也是后人补种上的。漫步百草园中,望着眼前的一草一木,勾起了曾经读书时的无限回忆,多年后的今天,终于将课本照进了现实。
逛完了百草园,我就去了故居对面的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滨水而居,建筑形式属于典型的清朝特色。三味书屋牌匾正下方的长案上,摆放着鲁迅恩师寿镜吾老先生的照片。书屋左侧的角落里,是鲁迅儿时的座位,而被刻在书桌上的那个“早”字,如今也被打印出来供游人参观。书屋内的桌椅布局沉稳而严谨,置身其中,仿佛能想象到一位留着辫子的老先生,拿着戒尺,在教学生们仰头晃脑诵读诸子百家的场景。
最后一站,我去往了鲁迅纪念馆,走入纪念馆,大厅正中央看到的就是鲁迅先生的青铜坐像,墙上写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纪念馆分为两层,介绍了鲁迅生平的主要事迹,展现了他一生的光辉业绩和思想发展历程。在展厅的角落里,有一张照片吸引了我,那是鲁迅的一张X光胸片,右下角有一行小字进行注释:“鲁迅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体重38.7公斤的记录,说明其病情十分严重。”最后一张照片是逝世后的鲁迅,体重不到80斤的他,面部已经深深地凹陷下去,安详地躺在那里,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参观的人,让人不忍心再多看上一眼。
展厅的最后一部分,是鲁迅先生的半身雕像,后面墙壁上写着金色的三个大字:民族魂。鲁迅先生民族魂的伟大气概,给予了参观者无限的振奋和沉思。旁边是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毛主席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是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民族英雄!
一生的铿锵有力,全身的铮铮铁骨!他为民族灵魂而呐喊,他的存在让国人不再彷徨。鲁迅先生的伟大光辉,将永远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