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巢”引新凤,集体家底厚起来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蒙城县板桥集镇盘活旧村部、老校舍等闲置资源

“旧巢”引新凤,集体家底厚起来

旧村部、老校舍、闲置土地……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出现了不少闲置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激活乡村发展?

近年来,蒙城县板桥集镇积极整合乡村闲置资源,通过自营、出租、联营等形式,让“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助推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板桥集镇共挖掘闲置校舍厂房35处426亩、村集体闲置用地700余亩,今年以来利用闲置校舍等落地项目2个,预计带动180人就业,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全镇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300余万元。

蒙城川福苑日用品有限公司车间由老校舍改造而来。

旧村部变身产业发展“加油站”

7月20日,记者走进板桥集镇农副产品展示馆,杂粮、蔬果、中草药等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其中最多的是各式各样的西兰花产品。

农副产品展示馆由板桥集镇双鹿村旧村部改造而来。据双鹿村党委书记刘娟介绍,旧村部建于2010年,上下两层六间房屋,约120平方米。2019年新村部启用后,旧村部闲置下来。2020年,该村利用贫困村项目提升资金对旧村部进行改造,使之变成了集农产品展示、烘干、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使用面积扩展到600平方米。

刘娟随后拿起西兰花产品,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这是我们研发的西兰花挂面、泡面,由西兰花的叶子、侧枝加工而成。”刘娟说,西兰花全身都是“宝”,根茎可以炸成脆片变身休闲食品,叶子烘干后可以下面条。

展示馆里的西兰花产品是双鹿村发展西兰花产业的缩影。双鹿村长年种植西兰花2500亩以上,被认定为安徽省第二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形成了集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种植西兰花所需的种子、化肥就储存在旧村部改建的仓储里。

“仓储面积400平方米,除了用来储存西兰花种子、化肥,还作为烘干设施的配套用房使用。”刘娟说。

烘干设施已成为双鹿村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好帮手”。蔬菜市场行情波动大,为减少不利影响,双鹿村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把蔬菜烘干储存,等到价格高的时候再上市销售,以获得较高的利润。

双鹿村每年种植50多亩豆角,亩产1500公斤左右。豆角刚上市时,每公斤价格4元以上,随着豆角大量上市,价格会下降一半,如果继续销售不仅不挣钱还会亏钱。“我们将豆角烘干,等到冬天时上市,每公斤干豆角能卖到40元,如果折算成鲜豆角的话,价格是每公斤四五块钱,和刚上市时差不多。”刘娟说。

烘干房不仅烘干双鹿村的农产品,还为周边其他乡镇的种植户提供烘干服务,在解决烘干需求的同时,还能为村里增加一笔收入。

旧村部焕发新生机。在农副产品展示馆一角,摆放着补光灯、手机架等直播设备。每到农产品集中上市时,刘娟都会来到展示馆,打开直播设备,向网友们推介村里的农产品。随着双鹿村蔬菜专业村名气越来越大,产品销路越来越广,产业发展路子越来越宽。

桂光村引进的玩具厂车间一角。

双鹿村旧村部变身农副产品展示馆。

老校舍开出产业发展“致富花”

“哒哒哒……哒哒哒……”循着此起彼伏的缝纫机操作声,记者来到位于板桥集镇大苑村的蒙城川福苑日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工制作掸子、拖把等家居、汽车清洁工具。

蒙城川福苑日用品有限公司是大苑村招商引资企业,成立于2021年12月,年产值1500万元,常年用工30多人,人均工资3000元以上。与正常厂房不同的是,这家公司的生产车间是由一所村小改建而成,房子的结构和布局仍然保持原来教室的模样。

“用教室改造成车间花费不多,地上铺设地坪、墙壁重新粉刷、布置电线安装吊扇就算完成了。相对于建设新厂,这些费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且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仅用五个月就投产运营。”公司负责人林文福告诉记者。

老校舍再次热闹起来,让宁静的乡村增添勃勃生机,也为大苑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大苑村以老校舍入股,前三年每年保底分红5万元,从第四年开始,每年收益在上一年基础上增加6%,既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我们村有两所闲置多年的老校舍,光维护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大苑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刚强介绍,村里向镇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申请,取得两所老校舍的所有权,分别引进一家清洁工具生产厂和一家秸秆揉丝加工厂,每年收入租金9万元,而且老校舍的日常维护由两家企业负责,减轻了政府负担。

近年来,大苑村围绕“教育资源”做文章,取得丰硕成果。过去,大苑村有一所初中,学校停办后,原学校用地长期被村民“占有”使用。从2019年开始,大苑村逐步将被侵占的学校用地收归集体,加上原窑场用地,共有220亩之多。

大苑村用这些土地建设蔬菜保鲜库、分拣车间、电商中心、食品厂、烘干塔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蔬菜种植、加工产业链,从产业“小白村”摇身一变成为产业“明星村”,并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10多万元的收入。

在村部旁边,三座占地12.2亩、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正在拔地而起,目前已完成主体封顶。厂房建成后,将全部租给一家宠物用品公司,预计今年年底投产运营,年产值将达到5000万元以上。

“我们利用乡村中学遗留的建设用地和139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现代化标准厂房,不仅能解决企业生产车间紧缺问题,每年还能为村集体经济增加42万元的收入。”李刚强说,一个个产业项目的落地,推动着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闲置地打造产业发展“聚宝盆”

废弃坑塘、滩涂、宅基地,这些零零散散的闲置资源,在板桥集镇桂光村党委书记任艳杰看来,都是一个个尚未被发现的“金元宝”。

“小账”细算,实现大效益。任艳杰告诉记者,他们通过整合坑塘、滩涂等闲置资源,为村集体增加了30多亩土地,出租后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两万元左右。同时,通过开展土地增减挂钩工作,桂光村将原有废弃宅基地等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仅2022年就增加耕地50多亩,还获得20万元的奖补资金。

桂光村是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有不少建设用地。该村用这些建设用地招商引资,吸引了多家企业落户。

在蒙城县永恒塑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制作玩具枪,旁边堆满了即将外运的一箱箱玩具。公司负责人桂金山介绍,自2018年投产以来,公司营业额逐年增加,2022年突破1000万元,带动就业三四十人。

桂光村还有更宏大的发展规划。在一片庄稼地前,任艳杰兴奋地说,眼前的100多亩建设用地,明年将变成一座产业园。目前,已与两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预计明年开工建设。“等以后产业园进驻更多的企业,桂光村的产业发展将不可限量。”任艳杰表示。

板桥集镇党委组织委员孟醒介绍,针对闲置或低效使用的老学校、旧厂房、旧仓库、旧村室、空闲宅基地等资产,鼓励各村对村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排查,建立台账进行分类管理,通过修缮改造,采取自营、发包、租赁、参股、联营等方式进行盘活。

截至目前,板桥集镇共挖掘闲置校舍厂房35处426亩、村集体闲置用地700余亩,今年以来利用闲置校舍等落地项目2个,预计带动180人就业,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

板桥集镇党委书记王永国表示,通过整合乡村闲置资源,让“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有效破解了乡村产业发展瓶颈,拓宽了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走出了一条用好用活农村集体资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