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新模式实现三方共赢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谯城区十八里镇:支部租地、企业拿地、农民管地

土地流转新模式实现三方共赢

亳州新闻网讯  支部从农民手里租地,企业通过支部拿地,农民通过企业管地……谯城区十八里镇采取“支部+企业+农民”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菊花种植等特色产业,有力带动当地村民务工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眼下,正是中药材菊花田间管理的最佳时期。记者在谯城区十八里镇看到,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村民正忙着给菊花打顶、除草、施肥……

“现在天气比较热,杂草长得很快,及时除草、打顶,才能防止菊花生长过旺,影响菊花开花数量。”广西玉林有田药业种植基地负责人赵百海介绍,他们公司在十八里镇共流转了1600亩土地,今年全部种的杭白菊。因为担心除草剂会影响菊花的质量和产量,所以就聘用附近的村民人工除草,最多时用工达300多人,每人每天60至100元不等的工钱。

正在除草的十八里村村民佟茂友告诉记者,他家里的4亩地都流转出去了,在家闲着也没事,就到基地干活。“天热,早上6点就来干活了,一天干8个小时,给我们100块钱。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挺好的,像我这么大年纪的,出门也不好找活干。”

据十八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种植,采取“支部+企业+农民”模式,支部从农民手里租地,企业通过支部拿地,农民通过企业管地,达到了“支部、企业、农民”三赢效果。支部服务化、土地规模化、农民职业化,破除了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瓶颈,农业重新焕发出生机。该镇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了当地村民务工增收,促进了乡村振兴。

“中药材种植对田间管理要求高,为此,我们镇对亳药花海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进行了综合治理,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新打机井100多眼,实现了自动化浇水,并硬化路面14公里,为企业解除了后顾之忧。”十八里镇党委书记王森介绍,为促进药业企业落户十八里镇,政府还给予企业一定的扶持资金。

目前,十八里镇共吸引30家中药企业落户建设药材种植基地,流转土地3万亩,种植有亳芍、牡丹、白芷、白术、菊花、黄蜀葵等10多个品种。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药材种植基地带动村民务工4000多人,每年可为村民增收3000多万元。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