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人说亳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中原文化发祥地之一。亳州钓鱼台遗址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古村落遗址,在此处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锛、骨针、陶鬲等文物,尤其是陶鬲中贮存的碳化小麦,被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命名为“中国古小麦”。

亳,《康熙字典》解释说:“亳,国名。春秋陈地,汉为沛之谯县,后周为亳州。”“亳”作为文字符号最早应出现于帝喾时期。《帝王世纪》载:“帝喾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都亳。”《史记》载:“汤始居亳,从先王居。”这些都在魏文帝《皇览》:“涡北凤头村,丛莽中有成汤故垒”和郦道元《水经注》:“商成汤葬于涡河之阳”的记载中得到了印证。翠柏成岫,苍松如盖,汤王陵至今仍在,可惜《亳州志》中记载的成汤王祈雨处和汤王陵左古桐宫现都已无存。

“亳”在殷商甲骨文中字形为亳,这是“古之民……就陵阜而居”(《墨子·辞过》)特点的体现。根据考古发现,很多远古遗址都有居高临水的特点,即“就陵阜而居”,如亳州境内新石器时期的傅庄遗址、钓鱼台先商遗址和丁沟北岸的清凤岭遗址等。居住在这样的地带一是可以减少洪水侵袭,二是利于农作物种植和捕取水中食物。《尚书》与《史记》中“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说明契与禹是同时期人,契的父亲帝喾也应生活在水患严重时期,他选择建都地点也理应遵循“就陵阜而居”的原则。事实上甲骨文中的亳正是帝喾建都选址地形特点的体现。亳是会意字,上面  意为高岗之上建起建筑,下面的乇表示三条河流汇集。因此亳的本意指在三条河流汇聚附近地势较高的地方筑起建筑。

事实上,亳州地形特点正是对亳本意的完美诠释。

首先,在河流汇聚方面。亳州城西北郊涡河、洪河和陈治沟三条河流汇集的形状恰好与乇一致。这三条河流历史上早有记载。如涡河,魏文帝在《皇览》和《临涡赋》中均有提到,《尔雅》《柘城县志》中说“涡为洵”,《水经》称之为濄水,《汉书·地理志》说“涡河,戈也”,《蒙城县志》说涡河古称过水,夏朝有过氏、戈氏两大兄弟部落氏族长期居住的一条河流,后人称它“过河”或“戈河”。再如洪河,《亳州志·卷二舆地志二》中注解其古称泓水,发源于河南柘城西,春秋时楚宋泓水之战即在此水。陈治沟,《亳州志》称马尚河,《水经注》有“沙水一径谯县南入涡”的记载。

其次,在三条河流汇聚附近的地势的确高于别处。《亳州志》说“(亳州城)西北地形高厚,自虎头岗以来,岗峦起伏,逶迤数十里。”依据《亳州志·卷二舆地志二》“(虎头岗)在涡河西北,离城二里,回伏数里,为城北之屏障”等相关内容,可知虎头岗的位置正处三河交汇附近,这也与甲骨文亳中的  一致。

亳不仅是见证亳州在中原文化发展中重要地位的文字符号,还是展示上古时期亳州气候及其地形特点的精美剪影。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