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中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开车行走在一条窄而美的盘山公路上,眼睛余光看到一条山里更窄的小道,缓缓刹车,把车停在路边不碍事的一小片荒地上,我们背了个布包,拿了矿泉水,打算去山里探险。

踏入小道之前环顾四周,想看看有无禁止入内的标志或提示,如有,就放弃,老老实实地离开。但方圆几百米内看不到人影,于是,便壮起胆子,一步踏入了深山。闪进小道的那个瞬间,我长吁了一口气,有种特别奢侈的感觉。

山,真是有迷惑人的一面。在盘山公路上行驶,看到两边尽是陡崖峭壁,没想到,这才在小道上走了不过几十米,山便展示了它开阔的一面——起码在几公里范围内是没有山峰的,这是一片山中平原,抑或说,这是山的腹部。

山中安静,工装鞋踩在土砂石混杂的小道上,发出悦耳的“咯吱咯吱”的声音,脚步停,“咯吱”声停,再抬脚走,“咯吱”声响,这样即时的反馈,颇给人一种踏实与安宁的感觉。

小道两旁,尽是果树与农作物,果树以苹果、梨、柿子为主,间或一些野生的枣树和花椒树,农作物多是黍米、玉米、地瓜。在路边看到有摆摊卖苹果与柿子的,它们就出产自这里,当它们被出售的时候,是商品,而当它们挂在枝头的时候,就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我对孩子说,枝头上的果实,看看就好了,不要去摘,那是别人的私有财产。

但地上掉落的果实,实在太多了。果实落地的时候,也喜欢扎堆。它们在枝头迎风晃动,从青涩到成熟,像兄弟姐妹一般生活在一起。到熟透落地之后,也愿意长相厮守、度尽余生。空气里都是果实的香气,气味中带着点腐烂的甜味,但山中的风浩荡,稀释了这甜味,不至于让人上头,产生被醺醉的感觉。

一只鸟,从树丛中以45度角的方向,像射出的子弹那样冲向天空,飞行的姿态倒不像是被叨扰后的惊恐,更像是一种展示——鸟估计许久没在山中见到人了,这次一口气见到了大人和孩子,就有了顽皮的心,想要吓我们一下。我们惊呼,大笑,配合得很好。

鸟飞出时候发出的声音,是“轰隆隆”的,不晓得它们的翅膀为何能制造出这么大的声响——扇动的空气过多,带起的风太大,可能是这样。正在寂静行走的时候,忽然耳边又听到扑通一声,吓人一跳,赶紧转身四处寻找,看不见任何动物,想了想,那是熟透的柿子掉在地上发出的声音。

这多奇妙,柿子本来没打算和人类产生交流,它也无意让过路人的内心一惊。柿子什么时候熟,什么时候等待被人摘,以及在无人摘取的前提下什么时候坠落,这些都是设计好了的,像闹钟一样,秒针驱动分针,分钟驱动时针,时间刚刚好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掉落了。

我瞬间想道:此刻,不只是一颗柿子掉落在地,还有无数颗柿子、苹果、梨,以及这个秋天其他无数熟透的果子,不分昼夜,在“扑通扑通”地掉落。它们集体往下落的样子,多像下雨,它们不过是大一点的雨滴,不过是柔软的果肉“雹子”,它们的妈妈是土地,贫瘠的山土地长出美丽的果树,这些果实与果树一起美丽过,因而它们的坠落不是死亡,而是美丽的一部分。

我在脑海里以几十倍的速度,想象了一下果实落地后的情形:在几十天之后,它们已经和土壤一个颜色,它们的身体化作种种形式渗透进土壤,成为土壤的一部分,等待着来年,于枝头复活。

每隔十来分钟,就有果实落地,在它们落地声音的陪伴下,我们继续往大山更深处走,非但不觉得累,反而身体内有一种要溢出来的那种轻松,把这种轻松称为快乐也行。小道的两边,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花,深秋暂时还与它们无关,深秋可能让它们更艳丽了,我把手机摄像头打开,静静地给一朵粉中带紫颜色的花拍摄,使用的是仰拍角度,花冲着镜头在点头,在笑,笑容的背后是干净清澈的蓝天,于是我们就这样通过镜头聊了起来。

至于我问了什么,花回答了什么,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小段时间属于我们。跑在前边的孩子,喊我加油跟上,我保持着拍摄的姿势,一动也没动,只是稍微加大了一点声音对孩子说,别着急,我再陪花坐一会儿。

和花告别,继续向前走,沿路出现了一队步兵排列般的向日葵,当时是下午四点多钟的样子,向日葵齐齐地低头,这不但让孩子有些惊奇,也让我有点不敢相信——向日葵不是追着太阳走吗,秋日下午的阳光正灿烂,这个时候它们应该是向西举头,对太阳行注目礼。向日葵不管那一套,它们的头低得不可思议,倒不是害羞似的低头,而是更接近于“爱谁谁、我就低头了”的那种不讲理的样子。我没法跟孩子解释向日葵为什么不抬头的状况,只是悻悻地说,可能是向日葵从一早便抬头看太阳,到了下午这个点儿,它们抬了一天的头,也该歇歇了。我又不是向日葵专家,哪儿知道那么多专业的知识。如果时间充足,能24小时监督向日葵的举动就好了。

走了很久很久,忽然看到一辆娇小的三轮车,能把三轮车开到深山中来,也是厉害。接着听到了不远处有人在说话,那是在收获苹果的山民。我们不约而同地都感觉到有些紧张,怕山民把我们误会成进山偷果实的人。当他踩着路上的干草“唰唰”地走向我们的时候,就更紧张了。我晃了晃手头仅有的一瓶矿泉水,试图告诉他除了自己带的一瓶水,我们没有从山里带走哪怕一粒黍米,可惜他看都没看我们一眼,仿佛这几个不速之客和身边的果树没有什么区别。他从自己的车里搬走了一摞纸箱,继续去采摘苹果了。

进山时慢,出山时快。当再次坐进车里开始返程的时候,我们相约等有时间再进山中。在山中,太美了,可以把自己当成一只松鼠、一只兔子,或者别的什么野生动物,不用担心饿到,反正到处都是果子,如果饿急了,捡起地上掉落但未腐烂的果实果腹,应该也是会被理解与原谅的吧,如果渴了,可以去找泉水,找不到,早晨叶子上的露水也行……我们想象着这样的山野生活,觉得很开心,但大家都知道,我们来山中,只是看看就走,不大可能像说笑的那样,在山中生活。

生活的诸多部分,已经被明确地划出了界限,以山为界,以河为界,以高楼、高速公路为界,以语言为界……但偶尔从城市越界到山区,所感受的那种快乐,不是冒犯的快乐,而是回归的快乐。在山中,我们都成了快乐的孩子。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