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年且百岁”是史书记载,事实确凿,不会有误。可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文人夸大而不相信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历史久远,大多数人对东汉时期人们生活水平状况、人均寿命等情况了解不细,产生了误解;另一方面是源于文化不自信。
一
首先来聊一聊第一个方面。长期以来,人们受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等文学作品的影响,普遍认为东汉时期,由于长期战乱、瘟疫、自然灾害,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下降,人均寿命低,能活到六七十岁已经不错了,根本活不到八九十岁,更别说百岁高龄了。实际上,这种认识有片面性,或者说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1993年,在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西南约2000米的高岭上,考古专家发掘了六个汉墓。第六号汉墓出土了23枚木牍和133枚竹简,这些木牍和竹简被称为“尹湾汉墓简牍”。“尹湾汉墓简牍”是西汉晚期东海郡的行政文书档案,是向朝廷汇报一年来当地社会经济与财政收支的基本情况,称为《集簿》。
《集簿》木牍正、反两面,正面为12行,反面为10行,共计22行,记载了东海郡的人口、各年龄段男女的比例、寿命等重要数据。其中,第十六行:“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六岁以下廿六万二千五百八十八,凡廿九万六千四百五十九。”第十七行:“年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十人,年七十以上受杖二千八百廿三人,凡万四千四百九十三,多前七百一十八。” 从中可以看出,年龄在80岁以上的有33871人,年龄在90岁以上的有11670人。而东海郡当时总人口为140余万,高龄人员所占比例比现在都高,以致有些专家都不相信。
东汉王朝在经历王莽新政以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没有较大的自然灾害,人口有了很大增长,到157年达到5600万人,接近西汉时期的极盛年份。
二
笔者根据《三国志》等史料,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有明确记载的80岁以上高龄人员进行了统计,不包括华佗在内共有21人,在这21人,按年龄段划分,80岁以上10人,90岁以上9人,百岁以上2人;按职业划分,官员14人,知名人士3人,医生3人,老百姓1人;按性别划分,男性20人,女性1人;这21人均为正常自然死亡。具体见右表。
这说明,东汉时期,人均寿命很高,虽然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阶段,战争、瘟疫频繁,人均寿命有所下降,但是并不代表没有高龄长寿人员,而且史书里记载的长寿人员多为官员、社会知名人士,低层官员和老百姓都没有记载,这部分的长寿人员是没有统计在内的。所以,真实情况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阶段,高龄长寿人员大有人在。
华佗能不能活到百岁呢?完全可以。
第一,华佗本身是一名医生,医术高超,懂得防病治病,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并非难事。
第二,华佗“晓养性之术”,创编了五禽戏。他的徒弟吴普也跟着练习五禽戏,活了90多岁,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作为五禽戏的发明创造者,自然身体力行,经常练习五禽戏,怎么就不能像吴普那样健康长寿呢?
第三,华佗发明了漆叶青粘散,其弟子樊阿按华佗的吩咐,常服漆叶青粘散,活了100多岁。结合华佗的品行,他肯定是服了漆叶青粘散后,感到效果明显,才让樊阿服用的。樊阿能活100多岁,华佗咋就不能“年且百岁”呢?
三
由此可见,华佗“年且百岁”是史书如实记载,不存在夸大之说。如果华佗不是因被曹操下狱导致死亡,很有可能活到百岁之多。
至于现在有些人不相信华佗能活到将近百岁,还有一些专家质疑、歪曲华佗年寿,都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种体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是国家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如果把根和魂丢了,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华佗这个名词早已超越了中医学这个范畴,成为一个特有的文化符号被人们固定、传承下来,其代表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只属于亳州,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
当今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华佗美德,弘扬华佗精华,造福人类,造福子子孙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