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政策,才解决了企业的用地需求,我们才能这么快开工建设,预计新厂9月份投产运营。”位于谯城区颜集镇丁桥村的亳州市花润心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红星高兴地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无法直接上市交易,造成产业项目无法在农村落地,乡村产业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由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能“入市”,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少活力,制约了乡村发展。
2022年3月,谯城区印发实施《谯城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方案(试行)》《谯城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意见(试行)》,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截至目前,已出让10宗264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金额3157万元。
今年3月份,谯城区纳入全国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谯城分局局长刘芳表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拓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用地途径,盘活乡镇存量建设用地资源,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如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效果如何?日前,记者深入到谯城区有关乡镇进行了走访。
杨楼村正在建设的标准化厂房。
“上市”受限 产业项目落地难
谯城区古井镇被誉为“白酒小镇”,分布着大小100多家酒企。杨楼村位于古井镇集镇上,优越的位置受到大批白酒投资者的青睐。“此前,经常有企业来考察,打算在我们村投资建厂,但我们却‘吃不下’,只能干着急。”杨楼村党委书记张振民无奈地说。
“按照规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要想上市交易,必须先将其转为国有性质,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张振民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能“上市”,企业就无法在村里落地。
有些企业为了落地,只能从农户手中租地,但这种模式容易产生纠纷,而且租期也得不到保障。“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没有从正规途径获得土地使用权,无法从银行贷款融资,影响了企业发展。”张振民告诉记者。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谯城分局古井中心所负责人刘海涛介绍,古井镇有不少闲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受政策限制,无法直接上市进行交易,这对农村集体来说,无异于“抱着金砖要饭吃”。
以杨楼村为例,该村共有9800亩土地,其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约有1000亩。“如果这些建设用地全部拿出来上市交易,对我们村的经济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张振民表示。
这不仅是古井镇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也是谯城区所有农村地区遇到的共性问题。
前不久,亳州市花润心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准备在谯城区颜集镇丁桥村投资建厂,因拿不到“土地使用权”,企业无法投资建设。“我们了解过,丁桥村有不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能够满足企业建厂需要。因政策限制,企业不能落地,这对企业、村集体、村民来说,都是非常遗憾的事。”王红星说。
“近年来,谯城区通过增减挂钩、市批农转用方式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集体建设用地,缓解了乡镇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农村宅基地等项目用地需求紧张问题,但无法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谯城分局副局长杨利说。
杨利表示,破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这不仅能解决产业发展项目落地难题,拓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用地途径,盘活乡镇存量建设用地资源,还能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德丰酒业厂房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打通瓶颈 落地项目“加速跑”
2020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并经依法登记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所有权人可以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这意味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终于可以直接入市了。
2022年3月,谯城区印发实施《谯城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方案(试行)》《谯城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意见(试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终于在谯城区破冰。
2020年5月,杨楼村首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拍卖,4块工业用地共93.39亩,出让金额1198万元。亳州德丰酒业有限公司拍得50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
德丰酒业总投资7000万元,投产后最大年产值可达20亿元,带动300人就业。近日,记者在德丰酒业建设现场看到,成品库、原料库、综合办公楼已经封顶,内部装修正在同时进行,预计9月份投产运行。
“古井镇酒企众多,配套设施齐全,我们早就有意在杨楼村投资建厂。得益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政策‘及时雨’,我们终于在去年5月份拿到了建设用地。拿地过程比我们想象的简单多了。”德丰酒业负责人蒋成彬说。
蒋成彬表示,有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企业不仅能全心投入生产,还可以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目前,他正在与银行对接,争取早日拿到贷款,加快建设步伐,尽快投产运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亳州市花润心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用地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在收到该公司的用地申请后,经丁桥村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谯城分局立即组织人员测绘红线图,做好规划设计、出让方案、挂牌公告等出让程序,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企业就取得了土地使用权,保障了项目及时动工建设。
自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来,谯城区已有10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出让,涉及面积264亩,均为工业用地,出让金额3157万元。
目前,张振民正忙着准备第二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预计上市面积100亩左右,均为工业用地。“已经有不少企业打听上市地块的相关情况,明确表达了拿地需求。”张振民兴奋地说。
资金“活水” 点燃振兴“新引擎”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过去的“增减挂”政策有什么区别呢?
“‘增减挂’将农村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到城市,农村建设用地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并且不少地方‘增减挂’的经济收益被统筹使用,村集体和村民从中获利有限。”刘芳表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能够将发展项目留在农村、就业岗位留在农村、收益留在农村。
新的《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出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及其最高年限、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抵押等,参照同类用途的国有建设用地执行。”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入市后,收益可观。如何才能切好这块“入市蛋糕”呢?
根据《谯城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方案(试行)》《谯城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意见(试行)》规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统一管理,可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土地整理、环境整治、困难群众的社保补贴和特困救助等开支。
除去土地成本、税费等开支,杨楼村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出让金中获得的集体收益是441万元。
有了钱,杨楼村两委做的第一件事是,花费54万元从村民手中租用了4亩多经营性建设用地。“作为谯城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我们村获得了400万元的乡村振兴资金用于建设标准化厂房。我们拿出部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出让金解决了标准化厂房配套用地问题。”张振民告诉记者。
标准化厂房总面积1800平方米,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厂房隔壁是正在建设的杨楼村新的党群服务中心。
“老的党群服务中心已经使用30年,不仅面积小、设施落后,而且功能室也不齐全,如便民服务大厅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群众来办事,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张振民说,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总投资240万元,面积980平方米,仅便民服务大厅面积就有100平方米,预计7月底前能投入使用。
标准化厂房建好后,杨楼村打算以此为基地筹建花茶厂。一子落,满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打开了杨楼村发展的新天地,也打开乡村振兴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