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父亲的遗愿

——“中国好人”刘氏三兄妹爱的“接力”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最近这些天,家住亳州市区的“中国好人”刘华军、刘华斌和刘华丽三兄妹有点忙。大学即将开学,可是很多家庭还在为学费发愁,他们要倾尽全力去帮助这些困难学子圆梦大学。

他们前脚刚为考入安徽师范大学的困难学子李静送去 5000 元学费,后脚又踏进了“希望工程”捐款现场……10多年来,支撑他们不遗余力地做这些“好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亲的遗愿。所有深远的意义都在坚持里,他们要将父亲爱心善举的“接力棒”一代代传承下去,一代代坚持下去。

爱的“传家宝”

在刘氏三兄妹眼里,父亲刘汉章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

父亲是一位普通市民,但是普通人能一辈子坚持做不平常的事就是不平凡。父亲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且不平凡的人。

父亲没正式工作,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开过旅馆、经营过药材,靠自食其力改变了命运,手头也有了些积蓄。从困苦中滚爬过来的父亲,知道没有钱的苦,就开始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人,尤其是那些家境窘困的大学学子。父亲一生资助了200多名贫困大学学子,帮他们圆了大学梦;收留了10多位孤儿和其他困难儿童,供他们上学;还有80多户贫困家庭,在父亲的帮助下,渡过了难关。

父亲因此收获了“安徽好人”“亳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并被人亲切地誉为“爱心老人”。

因此,在刘氏三兄妹眼里,父亲的形象就是一座山,需要一生仰视并努力攀登的高山。

但高山也有倒下的一天。11年前,72岁的父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父亲将刘华军兄妹叫到了跟前,有话说。

按说父亲这辈子活得问心无愧,应该没有什么遗憾,但从父亲断断续续的话语中,刘华军兄妹知道父亲此时心中还有很多牵挂:他不在了,他资助的那些贫困大学生怎么办?更主要的是,他收留的孤儿和其他困难儿童谁来照顾?父亲嘱咐儿子刘华军、刘华斌和女儿刘华丽,一定要替他继续做好这些事情。

其实即使父亲不说,他们也会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的人,因为父亲之前就经常告诉他们,“人活一辈子,不能仅考虑自己,要多为他人着想,对那些困难的人,要能帮尽帮,这样,人才没白来世上一趟。”

世上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

父亲一生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为人称道。在他们三兄妹眼里,父亲还是一座灯塔,指引着他们人生的航向。

爱的“接力棒”

在办完父亲的丧事不久,刘华军兄妹就踏上了完成“父亲遗愿”的征程。

他们从媒体上看到蒙城县板桥集镇大苑村后朱庄有个叫王进的人,不幸患上了尿毒症,妻子又是残疾人,为治病,家里已债台高筑。刘华军兄妹驱车近百公里,来到这个不幸的家,给他们送来1000元现金和米面油等用品,并呼吁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最终让这个濒临绝望的家庭看到了希望。

之后,只要听说哪儿有需要帮助的人,他们都会及时赶过去,捐款捐物。因患脉管炎、双腿高位截肢的许乐意,骨癌术后被截肢的郑宇轩,16岁就成了植物人的陈市伟,双目失明的李自由夫妇,血液病患者闫秀梅……这些困难家庭都留下了他们兄妹三人爱的足迹。

当然他们更没忘记,父亲临终时念念不忘的那些被他收留的孤儿和其他困难儿童。

父亲去世后,经过征求那些孤儿和其他困难儿童的意见,有的去了福利院,有的去找他们的亲戚,还有4位女孩不想走,刘华丽主动提出收留资助她们。

刘华丽是一名下岗职工,当过学校保洁员,后又做轧面条、在学校门口卖文具等小生意,生活并不宽裕。当时这四个孩子中,有三个是孤儿,另一个家中父母残疾,属特困女孩,大的上初中,小的才上小学。平时四个孩子住校还没事,刘华丽给她们带有生活费,但到了双休日和寒暑假,四个孩子都回来了,家里一下子多了四个人,原本就不宽敞的房子显得很拥挤,丈夫只能睡在客厅的沙发上。每到这时也是刘华丽最忙时,一早起来,买好鸡鱼肉蛋做一大桌子菜给孩子吃,“这些孩子几岁或十多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一定要跟上。”刘华丽说。刘华丽在这四个孩子身上所花的学杂费、生活费,加上平时吃穿,“一年需要两三万元。”

刘华丽收留资助的这四个孩子,后来都考上了大学,其中一个还被保送上了研究生,目前都走上了工作岗位。看到这些孩子成人成才,刘华丽十分开心。“收留她们,就是希望把她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为长子刘华军,更清楚父亲对他的期望。也许是自身没能迈进大学门槛的缘故,更知晓知识的重要。在三兄妹中,经营中药材的他,开有自己的公司,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他资助那些贫寒的学子都是“一掷千金”。在每年团市委举办的捐助贫困大学新生“圆梦大学”行动中,他连续捐款10多年,每年捐款5000、10000元不等。这些年,仅他本人各种捐助就达100多万元。

作为幼子的刘华斌是一名公职人员,虽家境一般,但每次参加爱心活动,从不甘落后。除参与扶危济困等公益活动外,从2003年开始,他积极参加爱心送考,迄今已有20个年头。刘华斌在谯城区双沟镇上的高中,深知那些乡下学子进城参加高考有诸多不便,就买了一辆七座面包车。几乎每年高考期间,他天不亮就赶到双沟,接送那些家境不好或身有残疾的学子。面包车破了,他又换了新的继续送考,这期间他换了三辆面包车。有人说他,你还是一名上班族,大家都是开轿车,你开面包车多不体面。刘华斌笑笑说,“轿车一次最多接送四位学生,我这面包车可以接送六位,实用!”在刘华斌的带动下,他的很多亲朋也加入了爱心送考行列。

这些年,刘华军兄妹将爱心洒遍了亳州大地,几乎每个扶危济困的现场,都能看到他们兄妹三人忙碌的身影。10多年来,他们资助困难学子近400名,帮助困难家庭近千家,惠及群众2000多人,捐助近200万元。2021年3月,刘华军、刘华斌、刘华丽三兄妹同时获评“中国好人”。

爱的“集结号”

源源不断,是为力量;生生不息,是为承扬。

在扶危济困的路上,刘华军兄妹发现因各种原因,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但仅凭他们兄妹三人的力量,无疑是杯水车薪。于是,2014年5月,在刘华军兄妹等人的发起下,成立了以刘华军为会长,刘华丽、刘华斌等人为副会长的亳州市爱心协会,以便让更多的困难群体享受到爱的阳光。

亳州市爱心协会在刘华军兄妹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扶危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他们每年开展的“给理想插上翅膀”圆梦助学行动,帮助很多困难学子圆了大学梦;他们举行的“一盏小桔灯”活动,陪伴留守儿童做游戏,带领困难儿童参观科技馆、城市展览馆,照亮了留守儿童的未来;他们实施的“一个人的理发师”活动,每逢重阳节等节日,组织有理发技艺的会员在广场为老人理发,或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服务,社会关爱从“头”做起;他们倡导的“一个人的孝行”活动,组织会员到敬老院为老人洗脚、掏耳朵,将孝行播撒在亳州大地。

亳州市爱心协会会员也由当初成立时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近500人,到目前共组织活动400多场,捐款捐物价值300多万元,服务群众近10万人。

刘华军兄妹并不都是特别富有的人,甚至有的还比较清贫,刘华丽至今还住在一个位于五楼没有电梯、拆迁还原不宽敞的房子里,家里的一辆车也是为便于参加爱心活动才购买的,但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们是这个世界精神上最富有的人。

今年8月13日,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回信一周年。这一天,刘华军兄妹又反复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重要回信精神,心里更敞亮了,做好事的劲头也更足了……在国家大力弘扬“好人文化”大环境的支持下,像刘氏三兄妹一样的“中国好人”会越来越多,他们如太阳般灿烂而炽热,为每一个角落送去光明,为每一个长夜带来温暖。他们因爱相吸,因爱相聚,所到之处,遍地阳光。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