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忆初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有人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岁月的辜负。

回首过往,梦想犹在,初心依旧。为梦想起舞,从不曾惰怠;为初心奋进,从未曾止步。

人生最美是初心。我的初心是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先生”。

在我的家乡,有两种人被人尊称为“先生”。一类是给人看病除痛的医生,到医生那里去看病谓之“看先生”,请医生上门就诊谓之“请先生”,极为虔诚;一类就是教书育人的老师,乡人朴素地认为老师能够帮助他们的孩子获取知识、脱离蒙昧,因此被尊称为“先生”,极为崇敬。

追溯起来,我的教育初心或许来源于我姥爷。他是一位私塾先生,教了一辈子的书。他去世前夕,为抗击癌痛,就背诵了《滕王阁序》。那时我才四五岁,懵懂无知,当然不懂得他背诵的内容,模糊中记得有“落霞”“齐飞”的字眼。直到后来我学习这篇古文时,才豁然知道,原来多年前姥爷口中的词句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小时候农村没有幼儿园,小孩子上学比较晚,都是到七八岁直接上一年级。老家有个说法叫“七成八不成,九岁放光明”,七岁上学有点早,路上不能照顾好自己,八岁不成,那就九岁才去学校吧。

我哥上学是比较早的,七岁就入的学。有时候他不想上学,就哭着赖着不去,我奶奶就背着他去学校。他有时候就吓唬我,说学校里的“先生”凶得很,写不完作业,或者背不好书,就拧学生的耳朵,用教鞭敲学生的手心,于是,我知道除了爷爷赶牛犁地的皮鞭外,还有“先生”打学生的教鞭,我那时就对老师产生了敬畏。以至于后来有人拿这逗我——送学校去,我常常被吓得大哭。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纪念我读书路上的三个人》,其中就有一位“先生”,颠覆了我对老师以往的认知,原来老师并不可怕!我至今仍记得这位“先生”的模样:面庞白净,慈眉善目。是他给了我读书的精神力量,让我在少年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并最终成为一位“先生”——如果可以这么自称的话。

七岁那年春天,我还没有入学。一天,三爷家来了一个胖老头儿,拎着一个黑色提包,包里装着书,是教书的“先生”。我和小伙伴跑到三爷家玩,那老头儿看到我后,就向我招手。他拉过憨头憨脑的我,捏了捏我的手,又看了看,说:人家锄地是锄草,你锄地来锄个宝!又向在场的人解读了一番,大意是这个孩子要好好培养,将来会有出息之类的话,然后,他慈祥地对我说,小家伙儿,你要好好念书,把书念好了,你才能锄到宝。我当时虽然翻过一些小人书,但还不知道“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之类的鸡汤话,也不知道赏识教育这个概念。然而,先生“要把书念好”这句话,却激励着我读书不辍。后来,我从家乡的一所农村初中考入了省重点高中。高中毕业后,我选择了师范院校,再后来,我成为了一名教书育人的“先生”。

如今,我已经在亳州工作28年,前14年,我在教学一线,努力当一名好老师。后14年,我在市教育局工作,努力当好一名教育工作者,讲好教育故事,传播教育正能量。这期间我是有机会转行的,也到过一个党委部门干了半年,可我最终还是回到了教育部门。原来,我的初心依旧在教育这个行业。多年来,我在教育宣传战线上默默努力,写稿编稿,讲教育故事,守教育初心,为教育立心,为一线教师鼓劲,把工作当成爱好,不曾懈怠,不曾止步,不曾荒废,不曾怨悔。

初心就是做事的本心,就是最初的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人生最美是初心。初心凝聚力量,让我甘愿付出,不断进取,追求成功,初心如光,微以致远。多年来,我的这颗教育初心,从未随着时光流逝而被遗忘。

又一个教师节即将到来。回头看一看来时的路,找一找迈步的初衷,品一品当年的那份纯粹真心,我深深体会到,且行且珍惜,珍惜自己所在的单位,珍惜自己所在的教育宣传平台,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保持主人翁的姿态、前行者的心态、奋斗者的状态,才能重整行装再出发,在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有新作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顾初心,初心如磐;始于初心,成于坚守。28年初心不改,一路跋山涉水,我永远是前行者;28年持之以恒,展望漫漫长路,我依然是起步者。一路经行,心中有信仰,脚步坚定;展望前路,眉前有心灯,未来诚可期!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