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市花棍舞:花棍飞舞 传承百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曹市花棍舞表演队部分队员。

曹市花棍舞又称“钱杆子”“喳啦叽子”,是流传于涡河、淝河流域的一种特有的传统民俗舞蹈,至今在涡阳县传承已逾百年。

曹市花棍舞内容丰富多彩,情景直观,它的舞姿、音乐和感情表达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动作优美大方,动律感强,韵味浓厚。2022年,曹市花棍舞入选涡阳县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身着青花布衣,手拿穿铜钱、缠金线的3尺花棍,两个人一对,随着音乐跳起舞来。只见花棍在手里翻上翻下,上打下砸,左打右敲,舞步变化多端。在涡阳县曹市镇政府广场上,这样的表演场景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其他地方的群众休闲的时候喜欢跳广场舞,我们这里的人喜欢跳花棍舞。”花棍舞非遗传承人牛民笑着说。

花棍舞表演受到群众喜爱。

“在过去的贫困年代,它只是一个讨饭谋生的工具。”今年65岁的牛民表示,曹市花棍舞的真正发展和20世纪50年代的曹市梆剧团有不解之缘。当时,该剧团有一位叫牛清林的老演员,在梆剧团排练大戏的同时,业余时间教授大家花棍舞,并且带领大家不断钻研、精心编排,终于使其成为一门完整的舞蹈,表演人数也从一个人到三五人,直至现在的数十人集体表演。后来,曹市梆剧团演员牛伯年、李洪泰等人继续教授花棍舞,成为第二代传人。而牛民等,则是第三代传人。如今,曹市花棍舞后继有人,青出于蓝,以王素侠等为代表的新生代演员,接过花棒,延续了曹市花棍舞的发展。

牛民介绍,花棍舞所用道具花棍,是用一根直径3到4厘米的木棍或竹竿制作,全长一米左右。在其两端各挖四五个小的透空孔洞或挖一个细长的透空孔洞,分别嵌入四五枚铜钱或小铜钹制作而成。摇动花棍,铜钱撞击孔壁哗哗作响。

曹市花棍舞在不断传承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有的特色。花棍舞产生于民间,演出者走街串村,弥补了劳动人民娱乐生活的不足,有“自娱娱人”的特点。花棍舞的动作节奏明显,从肩到脚都能得到活动,从整体上形成统一的舞蹈动律。表演时常由一人、数人或数十人执花棍舞蹈。摇棍或用棍碰击肩、背、肘、手、膝、足以及两棍相击,都可震动铜钱作响,形成较为复杂的节奏变化,并配合各种舞姿。花棍舞作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对地域文化起着保证继承、加速传播与交流,促进发展等方面作用。历经多年,曹市花棍舞随着社会变革也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如今,曹市花棍舞作为涡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有着很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春节庙会、民俗展演,还是公园广场,都能看到花棍舞上下翻飞的精彩表演。近年来,花棍舞的习练者逐年增多,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得到延续和发展。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