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六安市霍邱县境内的水门塘公园,被称为皖西“千岛湖”。早就听闻关于它的古老传说,是一座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古塘,亦是我国年代较为久远的一项水利工程。几千年前的人们,为何要不辞劳苦修建此塘呢?这里又发生了怎样动人的故事?带着疑问,我乘兴前往了水门景区一探究竟。
时令已经过了白露,气温不再有暑天的闷热,秋高气爽的午后,秋风把人吹得心旷神怡。走到公园入口,映入眼帘的便是两座高大的亭楼。右侧亭楼赫然写着“水门公园”字样,左侧亭楼则写着“天下第一古塘”六个遒劲大字。由此中间进入,便直接走进了古塘畔边。放眼望去,远处水面清如明镜,大大小小的岛屿形态各异,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塘内,说其是皖西“千岛湖”,由此看来,的确是有淳安千岛湖之神韵。靠近岸边的地方,水草丰盛,林木葱郁,伫立水边的白鹭一跃而起,时而冲向水面,时而腾空盘旋,发出充满力量的啼叫,演绎着“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词境界。
史料记载,水门塘系楚令尹孙叔敖于公元前622年修建,古名称为“大业陂”,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初始的蓄水面积达万余亩,堤长10余公里,塘内有46个防浪岛屿,是天下治淮第一水利工程。实际上,水门塘与寿县的安丰塘同为春秋时代的孙叔敖督建,但是水门塘的修建时间早于安丰塘17年,因此,安丰塘被誉为“天下第一塘”,而水门塘则被誉为“天下第一古塘”。
至于时任楚国令尹的孙叔敖,为什么要在霍邱大兴水利呢?那是因为孙叔敖从小就在霍邱长大,霍邱是他的故乡,所以他就对这里的山形水势极为熟悉。霍邱是建立在一条岗岭上的县城,其北边有一大片洼地,常年遭受洪涝侵袭,而岗地则因为地势高的缘故,常年干旱缺水,当时还流传着“三年淹,三年旱,三年蝗虫飞满天”的俗语。孙叔敖在当了楚国的令尹之后,便下决心带领霍邱百姓兴修水利。当每年雨水增多的时候,把堤坝闸门打开,就可以把雨水引至塘内储存起来,从而减少洪涝灾害;当天旱的时候,打开闸门放水,就可以将曾经的蓄洪之水灌溉农田,从而实现旱涝保收的效果。
关于水门塘,还有一段古老传说。相传,水门塘里曾有一头金牛,只有在每天的午夜时分,人们手摇灵芝,才能把它唤上岸来。有一个农民,费尽千辛万苦,找遍了99座高山,终于采到了灵芝草。半夜的时候,他站在桥上,手摇灵芝,高喊了三声“哦啷”,停顿时间,只见金牛踏波逐浪而来,走到跟前的时候,金牛张开血盆大口,农民看到后便吓昏在桥下。从此,这里的农民没人再能牵住金牛。到了八十年代的时候,勤劳智慧的霍邱人民勇于挑战,挖塘疏淤,找到了这棵“灵芝草”,水门塘的这头“金牛”也终于重新被人们牵住。如今的水门塘公园,伫立着一座栩栩如生的金牛雕塑,就是源于此。
今天的水门塘,已经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集灌溉、旅游、水产养殖于一体的中型水库。烟波浩渺的水面,古塘焕发青春,孙叔敖高大的塑像迎风而立,漫步水门公园,是一次行走的过程,也是江淮大地治水精神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