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生活在亳州的聋哑女想找到亲人》追踪:国庆假期,失散24年的龚小梅回家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离家24年,辗转漂泊数省,走时18岁,再回家已是42岁……国庆假日期间,本报此前连续报道的、生活在亳州的聋哑女龚小梅,终于回到了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石榴坪乡牛角冲村的老家,与亲人团聚。

龚小梅回到家乡,与亲人相拥而泣。

“场面非常激动人心,小梅和父亲爷俩抱头痛哭,围观的村民也都在抹眼泪。”张小丽是我市陪同龚小梅回家的爱心志愿者,同时也是一位手语翻译,她发来的现场视频可以看到,龚小梅下车后,与迎上来的父亲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两人痛哭流涕,龚小梅不停地为父亲擦拭着眼泪。张小丽告诉记者,认亲现场令人动容,现场的人们都为龚小梅能再次回到自己的家感到高兴。龚小梅也反复跟她表示,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家,见到思念多年的父亲,她非常高兴,再次感谢所有帮她找家的爱心人士和相关部门。

今年3月份,根据张小丽提供的地址,记者来到谯城区古井镇王破楼村黄庄,见到了聋哑人龚小梅。龚小梅大概2000年左右被人从四川省带到河南省息县,后来又在河南省淮滨县生活过,三四年前又来到了我市,和该村一位叫祝怀中的聋哑人在一起生活。本报将龚小梅想要寻找亲人的消息发出后,得到全国各地很多爱心志愿者的回应,大家齐心协力,通过各种途径为其寻家,今年5月份,从湖南省传来消息,该省有一位叫“龚宗福”的人一直在寻找女儿。随后,记者和张小丽带龚小梅来到医院采集血样,通过其他爱心志愿者和公安部门的接力,龚小梅和龚宗福DNA比对成功,进行了视频认亲。由于当时龚小梅有孕在身,回家团聚的时间就推到了国庆期间。

在龚小梅寻亲的过程中,张小丽一直充当着翻译的角色,经常和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进行沟通,再把信息传递给龚小梅,“龚小梅的手语很难理解,是一种‘土语’,有时候和她视频电话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胳膊都比划酸了。”这次认亲之行,张小丽安排了自己的两个女儿,驾驶两辆汽车,行驶一千五六百公里,历经两天时间,才到达目的地。

张小丽表示,从龚小梅父亲那里得知,龚小梅是1981年出生的,一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耳朵失聪是因为小时候生病治疗时所致,18岁时被人从湖南带到了四川。目前,龚小梅已经回到了亳州,正在配合家乡和我市公安机关进行户口登记,很快就能拿到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图片由张小丽提供)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