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瓣菊香入砚池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秋雨绵绵,有时候竟然比春雨甚是黏人。在朱公书院,看吴楚奇的碑帖,黑黑的拓片上,铁画银钩,着实好看。古人曾把初秋称之为“秋老虎”,把碑帖称之为“黑老虎”,雨后的秋日,秋老虎逃之夭夭,黑老虎赫然在目,让人屏息凝神,简直要陷进去。

朱公书院的院子典雅,没有雕梁画栋,只有雕花雀替,没有宽阔的屋宇排面,只有浅浅窄窄的院落,简约幽美。朱公,即清朝知名循吏朱之琏,他在亳州知州任上,清廉爱民,人们为他建了生祠,足见其威望之高,功德无量。

朱公书院一侧,有吴楚奇所书的《朱公书院记》:“日煖莺啼,花明犬吠。皇恩特擢,负帑莫偿。万姓乐输,更献壶浆。世德渊源,汶阳谯上。父开子承,南北相望。贞珉鼎建,敬载芳名。愿公遐福百代,簪缨江南。”文意古雅潇洒,可谓才子文章,朱公、吴楚奇,也算惺惺相惜。

吴楚奇的笔墨丹青皆好,他少年成名,后来考中解元,年轻时,吴楚奇游历江南,每至一处,皆有画作,金陵盛地,江西奇景,尽入其画册。久而久之,名声大噪,几与桐城派方苞齐名。他曾在游途中一掷千金,不懂得筹谋花销,以致囊中羞涩,就沿街卖文售画,一纸所出,可供数月开销。足见其笔墨之金贵,奇货可居。

乡人曾传吴楚奇一雅好,每到秋日,喜置砚台,研墨时撒以菊瓣,瓣瓣菊花入砚池,如白玉船浮游墨海,煞是好看。观此景,他顿时来了兴致。写字绘画,如有神助,不知此传言真假。单单是这份雅兴,颇让人赞叹低回。

秋日的朱公书院,榆叶落了一地,倒是遍寻不到秋菊。沿着巷子朝后园走,跂鹤园中倒有一丛秋菊,是为白菊。有身穿墨色汉服的男子在排演一出剧,迎着夕晖,黑与白明媚纷呈,落木萧萧,竟让人看出了些许的悲凉来。

“菊花咖啡要来一杯不?”有侍应生模样的人走过来。

“菊花也能做咖啡?”我很是讶异。

“怎么不能?地道的亳白菊,秋香四溢,搭配现磨咖啡,这才是秋日该有的味道。”侍应生一脸喜气,好似那秋阳。

我尝了一杯秋菊咖啡,果真菊香伏在咖啡上,如凤凰于飞,在味蕾上腾跃。菊瓣纷纷,菊香阵阵,绣口一吐,满是香氛悠然。再想起传闻中吴楚奇饱蘸笔墨,瓣瓣菊香入砚池的情形,黑白与目光撞了个满怀,禅意出,秋水落,是让人意犹未尽的东方美学。

古有陶渊明爱菊,所爱或许仅仅停留在观赏层面上;今人在观赏之外,还有啖菊,菊香入馔,是为药膳。入馔或许不稀奇,入砚就让人暗自钦佩其情怀了。四方庭院,一副石砚,朱吴二贤士,万千人瞩目。

秋日最宜怀古,捏一小簇菊瓣撒入砚台,砚花缤纷,秋菊香氛里,昔人、往事踏空而来,让人念念不忘。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