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心呵护,让生命“透”出亮光

记者探访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每周三次的透析,雷打不动;对水和食物要按身体重量限制摄入,而且食物种类有着严格的要求……这就是血液透析患者的日常生活。

在亳州市人民医院血透中心里,目前有固定长期患者360余人。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医患双方共同克服着病痛带来的考验,已经建立起家人般的情谊,这里成了肾病患者的第二个家。

日前,记者走进市人民医院血透中心,记录这里鲜为人知的“故事”。

透析中的患者。

每周三次的见面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深秋的早晨已有浓浓的凉意。在市人民医院血透中心的血透机前,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开机、自检、配置药物、安装管路、闭路循环,伴随着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完成,血液净化中心即将迎来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早上6点30分,35岁的胡海洋就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了血透中心室外的长椅上,开启了当天的等待。从28岁被确诊为尿毒症,必须定期进行血液透析起,胡海洋就开始每周三次雷打不动地来到这里。

7点整,胡海洋作为当日的第一批患者进入血液透析室,经过量血压、测体重等透析前的例行检查后,他在治疗床上躺下,全身血液将开始历时4个小时的净化。

“病情刚确诊的时候,感觉天都塌了。家人白天带着我辗转各大医院看病,晚上就守在我床边,生怕我想不开。”胡海洋说,进入医院后最初的感受就是抗拒、绝望,看着周围可能要伴随终身的血透仪器,不知该如何是好。

感受过焦虑、绝望,胡海洋并不是个例。除了每周固定的透析、对水和事物的严格限量摄入的生活习惯需要克服外,悲观的心态也是这个群体需要直面的问题。因此,在每个血透患者前来治疗之初,医护人员在提供最佳治疗方案的同时,还需要担任“心理辅导师”的角色,开展科普讲座,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对于情绪低落的病人来说,医生的一个微笑、一句宽慰的话,就能给他们重新燃气生活信心的勇气。”血透中心主任梁绍钦介绍,随着血透技术的不断进步,血透病人也能维持比较好的生活质量。平时,血透中心的医护人员会自发地给患者发布科普小知识,对患者进行服药监督、饮食指导、康复训练。这些看似细微但却至关重要的监护,让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

梁绍钦跟患者谈心。

胡海洋和医护人员一起竖起加油的大拇指。

为患者输液。

勇气和力量

专业的医疗条件和无形的关怀鼓励,给患者带来的是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为了确保患者的治疗质量,血透中心的医护人员从进入岗位那一刻起,都会打起十足的精神,行走于各个患者之间,随时了解患者的最新情况。“在透析过程中,要时刻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注意血流量的变化,静脉压的变化,以及透析液的温度、流量、浓度、凝血的变化,随时做好各种危急情况的防范和处理工作。”梁绍钦说,透析过程中需要实时收集、监控每名透析患者的监测数据,每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如今,经过7年的治疗,对于病情,胡海洋和家人从最初的绝望到如今的坦然面对。“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焦虑抗拒又有什么用呢?有这么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国家政策的帮扶,已经很幸运了。”胡海洋说,每周定期的血透让维持着稳定的生命状态,此外低保和医保的报销制度让原本每年近10万元的治疗费用降到了几千元,大大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梁绍钦对于如今的医保政策早已了如指掌。每当有新患者前来就诊,梁绍钦都会根据患者的情况,介绍相关的医保报销制度,减轻患者对于治疗费用的担心。

每当提及此事,既是患者又是义务宣传者的杜文平都会感慨万千。从17岁被确诊为肾功能不全,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至今已经过去了20年。因家庭贫困,每周三次的透析,他曾经自主缩减到一次,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并发症。得知情况后,血透中心为其申请了医保,并邀请外地专家开展会诊。没有了经济之忧,再加上专业的治疗和其规范的自我管理,杜文平的身体状况已接近正常人。每次到医院透析时都会和医护人员谈笑风生,用自己透析20年的例子鼓励身边的新病友,帮他们重塑信心。

最好的“药方”

记者注意到,在血透中心的病床上有不少年轻的面孔。梁绍钦介绍,这也是医护人员比较忧心的现象:新增患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初步统计,在市人民医院血透中心的患者里,45岁以下的患者达占比超过20%,45到65岁之间的占53%左右。

梁绍钦介绍说,近年来,我国的肾脏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如经常吃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加重肾脏排泄负担,吸烟饮酒熬夜损害肾脏健康等。此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疾病也可能是诱发肾脏疾病的一个原因,因此,患有这部分疾病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体检,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需要透析的患者也无需绝望、焦虑,如今带病回归正常生活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关键还是患者自己要坚强,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这才是我们面对疾病的最好‘药方’。”梁绍钦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