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多年,赤眼鳟鱼再现蒙城水域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被发现的赤眼鳟鱼。

亳州新闻网讯  有一种鱼,近看似草鱼中看像鲻鱼,远看像花骨鱼,简直就是鱼类的“四不像”,它就是赤眼鳟鱼,时隔20年再次现身蒙城茨淮新河。

10月22日上午,蒙城县畜牧兽医水产发展中心技术人员在茨淮新河立仓段水域发现赤眼鳟鱼,长38厘米。

据了解,赤眼鳟鱼属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鱼,在我县俗称红眼马棱、马棱杆子,体呈长筒形、腹圆、后部较侧扁,体色银白、背部略呈深灰、眼的上缘有一处较为明显的红斑。赤眼鳟鱼是优质的经济鱼类,但对水质条件要求极高,对农药和重金属较为敏感。

据《本草纲目》记载,鳟鱼(赤眼鳟鱼),处处有之。状似鍕而小,赤脉贯瞳,身圆而长,鳞细于鲜,青质赤章。好食螺蚌,善于遁网。因此,赤眼鳟鱼还有一个名字,叫“参鱼”,在我国但凡沾个人参的“参”字,就足以证明它的价值特别大。

近20年来,由于鱼类栖息地生境退化,以及水域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赤眼鳟鱼在蒙城县水域难觅踪迹。赤眼鳟鱼是安徽省列入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恢复品种之一。

据蒙城县畜牧兽医水产发展中心技术人员介绍,赤眼鳟鱼重现蒙城水域,说明该县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水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