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向天借“甘霖”缓解旱情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持续的晴热和干旱天气,让很多人都盼望着下一场畅快的大雨。 11月3日起,我市抓住有利时机,组织人工增雨作业,降雨效果显著,有力缓解了我市的旱情。

“3!2!1!发射!”11月5日凌晨3时许,在谯城区十河镇人工增雨作业点,随着气象指挥员一声令下,几枚增雨火箭弹飞上云霄。不一会儿,伴随着空中传来的火箭弹爆炸声,增雨作业顺利完成。

几分钟后,雨点从疏到密,源源不断落到干渴的土地上。

“人工增雨不是制造降雨,而是根据一定的天气状况,通过火箭等传输手段将增雨催化剂(凝结核)送入云层,促使云中更多的小水滴变成雨滴降落下来,从而增加降雨量和降雨的范围。”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任马辉介绍,人工增雨要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此次我市人工增雨选择的是使用含有碘化银元素的火箭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人工增雨讲究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除了有利的天气条件外,人工增雨还需要选择空旷的户外地带,在发射前还需要向空管部门申请空域,得到发射允许后,要在空管部门限定的时间内各司其职,指挥、监测、操作等人员共同配合,快速完成增雨作业。

马辉介绍,工作中经常会接到一些热线电话,询问工作队为何不在某个时间段或者某个地点进行降雨,殊不知完成人工增雨并不是人工降雨,而是要追着“雨做的云”跑,在很多条件的配合下才能进行增雨作业。

记者从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了解到,从11月3日至5日14时许,全市共完成人工增雨作业10次,发射增雨火箭弹34枚,燃气炮和空气炮近2000发。在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业下,从11月3日起,全市普降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暴雨,有力缓解了我市的旱情。

需要提醒的是,火箭弹正常工作时,火箭头部与箭身在空中分离,各自带一降落伞飘落地面,无毒无爆炸危险。作业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若发现箭体未分离的落地故障火箭弹,要立即向当地政府及派出所和气象局报告,严禁私自处理。

记者:李锦文

编发:亳州新闻网、亳州头条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