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近日,走进蒙城县小辛集乡白庙村葛庄的蔬菜种植基地,智能连体温室蔬菜大棚内,一株株小青菜绿油油如翠玉,甚是喜人,工人们正忙着收割、称重、搬运,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这座5万平方米的智能连体温室蔬菜大棚,高大的穹顶,开阔的视野,宛如进入了一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大棚外的物联网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棚内的各项环境数据,包括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这些数据由分布在棚内的几十个传感节点采集传输。
智能连体温室蔬菜大棚。通讯员 李明 摄
张士权(右)在查看蔬菜生长情况。
“蔬菜生长有温、光、水、气、肥五个必备条件,智能温室就是通过优化这些条件来提高产量。”该基地负责人张士权说,棚里装着智能施肥机、智能滴灌机等,通过手机微信小程序就可以实时监控大棚内蔬菜的生长,通过智能设备进行作业,实现了精确感知、精准操作、精细管理,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张士权今年34岁,是安徽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大学生创业培训,2021年回到家乡成立蒙城阅览田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74亩,建成了智能连体温室大棚10万平方米。
“我希望能学以致用,借助科技手段,在保证农产品品质的同时,节能增效,实现高产,从而带动村民增收。”张士权说,小青菜生长周期短,可机械化管护,节省人力,且亩产高、价格优,所以他3个连体大棚90%都种上了小青菜。
智能温室大棚摆脱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让蔬菜生长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如此自然产量高、品质好。菜的质量提高了,收入自然是“噌噌”往上涨。
“小青菜生长周期在28—60天,棚内土地分块轮番种植,采收期也轮番到来,3个连体大棚一年能收7—8茬,年生产蔬菜2000余吨。”张士权说,其产品在本地市场可销售一半,其余销往浙江等地,销售额可达400多万元。
蔬菜大棚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近务工。采收季,平均每天用工60余人,最多时达200余人。“在这里务工,按小时计工,家里的事忙完了,随时可以来这里上岗挣钱。”务工村民张香贞说。
张士权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种植大户发展智能温室大棚,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开展自主育苗,促进农业增效、群众增收。
近年来,小辛集乡白庙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小田变大田,一村两作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改革契机,积极探索“村集体+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结合当地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实现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增富。
“我们将全力优化村域内投资兴业环境,积极吸收种植大户、种植能手、规模化农业企业到白庙村发展,让群众通过地租、务工等形式实现增收致富。”白庙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杨丽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