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落后村”今成“示范村”
三篇“文章”引领黎明村“蝶变”
过去,蒙城县立仓镇黎明村由于地势低洼,水患不断,灾害频发,交通设施落后,村容村貌脏乱差。近年来,黎明村做好“水”“虾”“美”三篇文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稳步向前,村容村貌迭代升级,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莲藕喜丰收。
昔日水害变水利
日前,走进黎明村,稻谷飘香,黄澄澄的稻田翻着金浪,到处是丰收的景象。村民抢抓好天气,正忙着收割水稻。“没想到过去水患不断的低洼地,居然成了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望着随风起伏的水稻,村民王张玉心里乐开了花。
2017年,王张玉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85亩土地,建立“莲鱼共养”基地。“这里的水质清澈、土地肥沃,种出的莲藕吃起来清脆可口,供不应求。莲藕亩均效益3000多元,再加上藕塘内养殖的黑鱼和鲢鱼,收入更多。”王张玉说。
黎明村变水害为水利,充分利用当地丰富水资源优势,创新探索“莲鱼共养、虾稻共作”全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700多亩“莲鱼共养”基地,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而且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来种植莲藕、水稻,养殖水产。
周六宝家在芜湖,专业种植莲藕10余年,于2021年来到黎明村流转土地发展浅水藕种植,面积从一开始的200亩扩大到现在的400亩。“每年收入80多万元,为村集体年增收7.6万元。”周六宝告诉记者。
周六宝的种植基地还为村里10多位脱贫户提供了务工岗位,每人年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基地务工每天有100多块钱的收入,另外,我家的土地也流转给了基地,10亩土地年租金8500元,两项收入加在一起不比去外地打工差。”脱贫户赵书军高兴地说。
黎明村通过发展莲藕种植、莲鱼共养、虾稻共作等种养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发展理念,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黎明村党总支书记张康康说。
水产养殖促增收
丰沛的水源为水草、微生物等水生资源生长创造了优越条件,从而为小龙虾养殖提供了“天然饲料”。借助这一优势,越来越多的村民养起了小龙虾,走上了特色养殖发展道路。
2016年,村民陈秀荣尝试养殖小龙虾,为提高养殖技术,她经常到村里农家书屋借阅水产养殖的书籍,钻研小龙虾养殖技术,主动联系周边县市农贸市场,渐渐打开销售局面,效益逐年增加,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虾“行家里手”。
2021年,陈秀荣成立了蒙城县徐飞志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同时带动本村8户村民从事小龙虾养殖,帮助10多名脱贫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并指导他们掌握了小龙虾养殖技术。目前,合作社养殖水面面积140余亩,小龙虾产量突破2.1万公斤,年产值达到37.8万元。
近年来,黎明村不断加强养殖户和脱贫户小龙虾养殖技术培训,养殖面积逐年扩大,龙虾品质逐年提升。截至目前,全村“稻虾共作、莲鱼共养”面积已达3000亩,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0余家,带动当地近两千人增收,火红的小龙虾让农民过上了红火的好日子。
村容村貌换新颜
过去,黎明村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人也没干劲。黎明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党员带头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干群齐心协力,重点对村路两边、沟塘周围、房前屋后进行整治,整体环境发生了质的改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绘就了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今年以来,黎明村以党建为统领,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爱国卫生运动、保护生态环境等文明实践活动30余次,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垃圾治理、沟渠清理、造林绿化、厕所改造、巷道铺设等工作,累计清理环境卫生死角20余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80余吨,新增绿植10000余棵,同时,深入开展“美丽庭院”评选等活动,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环境“旧貌”换“新颜”。
从“环境美”向“生活美”延伸。黎明村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宣传队伍进村入户走访,深化移风易俗,落实红事新办、白事简办、陋习不办。党员志愿者利用流动大讲堂、理论宣讲室、文艺活动等开展宣传活动10余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多措并举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由“进组”向“入户”深化,由“见人”向“走心”深化。
“现在的黎明村,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不仅环境漂亮了,人也精神了,社会风气也净化了,生活也有奔头了,日子越过越好。”村民徐献法说。
“我们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制定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并成为村民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张康康表示,今后将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活动,组织评选“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等系列评选活动,倡树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良好风气,让文明新风“及时雨”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