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在亳州又称为稀饭、糊涂,喝粥就是“喝糊涂”。平时喝白粥,到了秋冬季节,天气变冷,人们也喜欢喝“咸糊涂”。
咸糊涂制作复杂。首先是洗面筋,面粉加水、加盐和成面团,醒半个小时。盆里加水,两手紧握面团使劲捏、搓、揉,直到水变成牛奶色。换一盆水,继续洗,水再次变成奶白色,但是比上一盆清澈多了。渐渐地,面团中的淀粉被洗净,再洗水也不会变白。洗成的面筋,比面团小了很多,孔洞密布,弹力十足。
洗完面筋的水,就是很稀的面糊,倒进锅里小火煮至黏稠,将煮熟的面筋撕成小片放进去,再依次加入各种食材。咸糊涂可不只是糊涂加了盐,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配菜应有尽有。常见的配菜有面筋、豆腐丝、海带丝、花生米、粉丝、豆芽、鸡蛋、木耳,蔬菜生产季节加入黄花菜、菠菜、萝卜、大葱、豆角,家境较好的人家,还能加入牛肉、羊肉、猪肉等肉类,丰俭由人。盛碗时再加入胡椒粉、辣椒面、香油、香醋等。
咸糊涂喝起来黏糊滑腻、香辣可口,一边大口吞咽,一边大嚼里面的各种食材,十分满足。寒冬的早晨喝咸糊涂最幸福。亳州的冬季干燥寒冷,大清早人们冻得瑟瑟。喝上一碗咸糊涂,胃口大开,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身子暖暖和和。咸糊涂一般不单喝,搭配馒头、包子、油条、葱油饼、锅盔、油条,就是一顿饭,吃得又饱又暖。我最喜欢的是热馍配咸糊涂,在外上学的时候,每次回家,母亲煮上咸糊涂,锅里蒸出热馍,吃一口馍,就一口汤,所谓家的温暖,大抵就是如此。
咸糊涂,是否很像一种闻名全国的河南美食——胡辣汤?从地理上看,亳州被河南三面包围,许多民俗、方言、生活习惯,都深深打上了河南的烙印。河南胡辣汤名气大,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嘉靖年间,严嵩从道士手中得到益寿延年的做汤秘方,献于朝廷,嘉靖食用后大悦,赐名“御汤”。明朝灭亡,御厨带此方到达西华县逍遥镇,传授于胡氏,此后代代相传。因是胡氏经营,被民间称为“胡辣汤”。
因为饮食习惯相近,胡辣汤在亳州有不少店,加牛羊肉和海鲜的胡辣汤能卖到二十元,身价不菲。咸糊涂在民间名称众多,又叫咸嘛糊、咸豆沫、辣汤,一碗不过两三元,价格亲民。如要比较二者的异同,相同的就是各种做法的咸糊涂与胡辣汤,都少不了面筋、胡椒、花生。不同的是,胡辣汤多用大骨熬高汤,加入多种中药材,汤味更加浓郁黏稠,而亳州咸糊涂用洗面筋的水熬制,做法口味更为家常。
咸糊涂还有一种吃法,把半碗汤和半碗豆腐脑掺在一起,叫做“辣汤豆腐脑”。加上咸菜末、香醋,用小勺稍微搅拌一下,豆腐脑的细腻清淡与辣汤的酸辣鲜香交替刺激,辣中透酸,酸中有辣,十分满足。
很多美食节目不愿拍胡辣汤,引发河南人的不满。从节目的角度看,这汤荤素兼具,食材混杂,简直就是大杂烩,不那么好看,亳州民间就有把咸糊涂称为“大杂烩”。单就食物本身来说,这汤辛、辣、咸,吃起来翻江倒海,威力巨大,其辣味主要来自胡椒,易上火,不符合养生标准,不宜多吃。但这阻挡不了人们对它的热爱,对老百姓来说,物美价廉的食物才是最好的。走进一家早餐店,上一碗或嘛糊或豆沫或辣汤的汤,就着早点,美好的一天就开始了。
如今胡辣汤在河南已是大产业,超市很多卖胡辣汤料,但亳州咸糊涂尚无工业化制作。在亳州各家食肆,咸糊涂也口味各异,没有统一标准,这就是咸糊涂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