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三资”激活沉睡家底

谯城区累计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1625万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盘活这一个闲置校舍,我们村集体收入每年就增加了11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11月22日,谯城区五马镇芍花村党委书记丁成国谈起区里“三资”改革释放的红利,兴奋不已。

初冬时节,中药材加工进入黄金季。芍花村的药材加工厂内,一派繁忙景象。这个加工厂所用的厂房曾是芍花村朱庄中学的校舍,教育改革让占地21亩的校舍废弃了6年。

谯城区开展盘活“老三资”、发展“新三样”改革后,今年10月,村里将学校原操场改造成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连同闲置的930平方米校舍一起租给了一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让村里获得了每年11万元的集体收入,还吸纳了60多名闲置劳动力在此务工。

丁成国说,学校还有9亩多空地,正在建设钢构厂房。“这个厂房我们准备用来发展村办工厂,从事生物燃料加工,预计年产值可达200万元。”他说,以前村集体穷得叮当响,买个垃圾桶都要找镇里要钱。现在村里通过“变废为宝”,筑巢引凤,自我造血,很快就能成为经济强村。

皖北地区资源禀赋相对匮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受到较多制约。今年上半年,谯城区开展盘活“老三资”、发展“新三样”改革,激活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老三资”,发展振兴工厂、振兴农场、振兴光伏“新三样”,让“沉睡”的农村生产要素活起来,推动产业增效、集体增资、农民增收。

改革进程中,谯城区在全区开展村集体“三资”大盘点,摸清“家底”,整合村集体清理出来的闲置老村部、老学校、老厂房、坑塘、荒地等资产资源,由村集体统一公开发包出租或自主经营,发展不同类型的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截至目前,全区共核查村级资金310笔,资源865处,资产1405处,收回集体资源4253.82亩,收回集体资产27.62万平方米,累计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1625万元、村均6.97万元。

清理出来的“老三资”还将布局建设振兴工厂、振兴农场和振兴光伏项目。2023年至2025年期间,谯城区将每年筹措资金用于支持村级标准化厂房建设;计划每村至少建成不少于300亩的集体农场1个,村均可增加集体收益约15万元;区交投公司还与村振兴公司合作,利用各村废旧坑塘和群众闲置屋顶建设光伏,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可观收益。

“全面激活农村闲置资源、要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将改革工作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创新、发展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谯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戴伟说。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