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美国一家园艺所发布了一则重金征求纯白金盏花的启事,引起轰动。高额奖金让许多人趋之若鹜,但在千姿百态的自然界中,金盏花除了金色就是棕色,要培养出纯白色,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在一阵狂躁后归于平静,将重金的诱惑放到一边。
一晃,就过了20年。一天,那家园艺所意外收到一封热情的应征信和一粒纯白金盏花的种子。寄种子的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妇人,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爱花人。当她20年前偶然看到了那则启事后,便怦然心动,不顾儿女的一致反对,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她的工作。
她撒下了一些最普通的种子,精心侍弄。一年之后,金盏花开了,她从那些金色的棕色的花中挑选了一朵颜色最淡的,任其自然枯萎,以获得最好的种子。次年,她又把它种了下去,然后,再从这些花中挑选出颜色更淡的栽种……年复一年,终于,那片花园中出现了一朵如银似雪的金盏花。
就这件事,有各种各样的点评。有人说老人多了一分耐心;有人说老人多了一分专注;有人说老人多了一分坚持,有人说是老人肯花心血的结果;也有人说老人根本不懂遗传学,是上天创造的奇迹……
事实上,这位老人是胸有成竹的,只不过她没想到只花二十年就达到了目标。这一点,并非上天特别青睐。她的成功,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掌握了正确的培植方法。那就是优选法。
上世纪70年代初,华罗庚就曾用优选法,举了一个关于解决下水道堵塞问题的例子:怎样才能尽快找到故障部位?他拿出一张纸条,从二分之一处折叠起来说,先查下水道的这一半,如果没问题,表明故障在另一半,然后剩下的纸条仍从二分之一处折叠起来,不断地排除下水道的“一半”,很快就能准确地找到故障部位。
他像那位培植纯白金盏花的老人一样,把优选法形象化为淘米做饭、烧水煮茶等日常事务中各道工序的合理排列,此后,优选法这一高深的数学问题在我国变得简约化、通俗化、形象化,并被大量应用。
由此看来,在解决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仅有耐心、专注、坚持,肯付出心血,都不会有“奇迹”出现。创造“奇迹”的人,一定有正确的思维导向,正确的工作方法,否则,终其一生,也绝难取得成效,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