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上,看见美丽“枫”景

司法为民,谯城法院古城法庭的探索与实践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年来谯城区人民法院古城人民法庭积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群众所盼和司法所能,用心用情实现纠纷源头化解和群众幸福感提升的“双向奔赴”。

古城法庭开展“周末村居法庭”活动。

古城法庭干警到田间地头为群众普法。

一座“连心桥” 诉源治理解纷争

“太感谢你们了,困扰我多年的一块心病算是治好了……”

近日,古城法庭在受理的一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发现原告均为同一人,与4被告系表亲,决定将四案联调,解开当事人的心结。

2013年,原告为4名被告建造房屋,但4名被告一直拖延支付建房款。原告要求4被告出具欠条一份,但多年来4被告始终以各种理由推诿未支付欠款,原告无奈之下提起诉讼。

接到案件后,法官认真了解案情,考虑到原告与被告是亲戚,之前关系较好,便决定通过调解的方式化解这起纷争。法官与驻庭调解员立即联系当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成当事人到法庭联调。

在调解过程中,原告因纠纷多年未能解决情绪非常激动,当事人就调解数额及还款计划争论不休,案件经过多次沟通仍未能达成共识。法官和调解员仔细分析研判,与各方当事人沟通,详细列出各项关键案款数,耐心释法明理,最终在开庭前,促使各方当事人同意达成调解协议,其中两起案件被告当场履行60000元和17000元款项。至此,4起案件全部调解结案。

小案不小办,件件系民心。古城法庭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将调解贯穿于案件审理的全过程,依靠多方调解力量,及时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减轻群众诉累。

诉源治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破解法院当前案多人少矛盾、实现审判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求。

古城法庭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以“小切口”撬动基层“大治理”,将司法服务向源头延伸、向基层延伸,促进基层治理从“化诉止争”向“少讼无讼”转变。

一座“同心桥” 打造共治新格局

近日,一起积案在古城法庭办案法官的调解下得以化解,当事人刘某将一面印有“三载论案正曲直 一堂明镜断是非”字样的锦旗送到法官手中,以此表达自己的谢意。

2016年9月,马某与刘某因土地纠纷发生口角,刘某将马某打伤,马某多次诉至法院要求刘某赔偿医疗费用。2019年至2022年,历经5次诉讼,案件经历再审、发回重审、执行等,矛盾始终未能化解。

“案件虽然事实清楚,但双方当事人心里都憋着气,要想法子把他们的心结打开,否则以后还会有隐患。”办案法官如是说。

古城法庭先后与属地党委政府、属地派出所、司法所、村“两委”、人民调解员等联系,积极推动各方力量参与该案件的化解。法官、调解员、司法所工作人员、村“两委”干部等先后通过实地走访、电话沟通、开座谈会等方式,与当事人反复沟通,找“症结”、开“药方”,寻找“最优解”。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最终实现案结事了。

在调解李某等31人诉亳州市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土地经营权租赁纠纷一案时,当地镇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办案人员多次赶往当事人所在村委会、涉案农田、涉案公司,拍照、取证,为案件的顺利审结打下基础。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当事人在庭前达成一致意见,签署调解协议,31位农户顺利领到20余万元土地流转租金。

由单打独斗转为共建共治,由个案化解转为共商共调。古城法庭与辖区党委政府建立常态化协调联动机制,构建法治“同心圆”。对矛盾纠纷、治安问题、安全隐患、信访案件等实行闭环式管理,建立完善预警研判、联调会商等机制,推动矛盾纠纷“见底清零”。

同时,古城法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定期为镇村干部和群众开展法律知识讲座,重点围绕信访矛盾化解、农村土地权属、人身损害赔偿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普法宣讲,为党委政府处理矛盾纠纷提供法律帮助。

一座“普法桥” 服务群众递真情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让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为人子女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近日,古城法庭采取巡回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方式,将普法宣传送到群众身边。

今年89岁的赵某婚后育有三子一女,因身患多种疾病且年纪较大,长期由女儿照料其日常起居,儿子并未尽到赡养义务。无奈之下,赵某将儿子诉至法院。

考虑到原告赵某年纪较大、行动不便,承办法官决定在原告家中进行巡回审判并现场调解。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后,法官从亲情感化入手,一方面请原告考虑其儿子经济收入的情况,另一方面对被告进行释法说理,告知其拒绝赡养父母的社会后果及法律后果。在承办法官的耐心调解下,终于唤醒双方当事人的亲情,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在巡回审判中就地说法,在婚约财产案件中树立婚嫁新风,在赡养案件中发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在婆媳纠纷中讲好家风故事……古城法庭依托“周末村居法庭”机制,通过“一村一法官”、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等方式,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变被动司法为能动司法。

在安徽高院公布的首批“枫桥式人民法庭”名单中,谯城区人民法院古城法庭榜上有名。

“群众的期盼是风向标,群众的满意是测量尺。”谯城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韦潇轶介绍,该院将持续把司法触角延展至矛盾聚集地、隐患高发地,强化诉源治理,打通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为基层乡村治理法治化提供司法保障。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