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一中建校距今有100多年了,在漫长的办学历史中,保留下来不少历史文化遗产,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白楼。不过,也有一些不那么出名的老建筑,里面同样藏着许多光阴故事。宝盒房就是这样的一座“老房子”,2022年被公布为亳州市第四批历史建筑。
宝盒房现状。
宝盒房因“形”命名
说起宝盒房,可能很多人会想起《大话西游》电影里的“月光宝盒”,具有穿梭时空的神奇魔力,宝盒房虽然没有这样的能力,但一样能带着人们漫步在历史长河里,了解亳州一中的“光影故事”。
宝盒房位于现在的亳州市第十九中学北侧,建筑面积217.17平方米,1层砖木结构。站在这座老房子前,通过斑驳的墙砖、年代已久的柱子以及老式木框玻璃窗户,人们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浓浓历史和文化气息。
宝盒房建成时间晚于白楼。资料显示,1910年,美国传教士包士丕、包万德、包爱蒂兄妹在亳创办福音学堂,在亳州一中老校区(现在的亳州市第十九中学)院内修建绿楼、红楼、白楼。1942年张志兰在此基础上创办涡北中学,1944年春,又新建了19个教室(俗称“四合院”),同时还新建了一个办公室,即现在的宝盒房。
关于宝盒房的名字来源,与其外观特点有关。亳州一中校史办主任田春光告诉记者,宝盒房属于仿唐式建筑,东西长22米多,南北宽约10米,从空中俯瞰,形似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故取名“宝盒房”。
宝盒房变身退休职工活动中心。
诞生于烽火岁月
亳州一中诞生于战争年代,几经停办又重建,一路走来很是不易。1937年,福音学堂停办;1938年9月,美国基督教牧师邵士德将福音学堂易名为怀恩学校;1942年2月,怀恩学校改为皖北亳县公立涡北中学,张志兰任校长。
宝盒房的诞生与张志兰校长的努力密不可分。张志兰是冯玉祥之妻李德全的外甥女、西北军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的堂妹。1942年2月至1945年8月,她担任校长期间,利用其身份、影响及特殊关系,掩护从平津一带撤退出来的爱国师生通过亳州转移到抗日后方。
张志兰执校期间,延请名师,热心教育,涡北中学以师资优秀、教学质量上乘,在皖北地区颇有名气,吸引周边城市学子慕名而来。由于班级增多,校舍不敷应用,学校扩展校园东到董家胡同,南到董家街,西到现在的饭厅,宝盒房因此得以建设。
宝盒房建成之初主要作为校长及校领导办公用房及开会之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张志兰将学校移交国民政府后离开亳县,但宝盒房继续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心”。
宝盒房变身退休职工活动中心。
异地重建被保留
宝盒房位于白楼与学校南大门之间,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校舍规模已无法满足办学需求。1995年,亳州一中计划将宝盒房拆除,但考虑到其特殊之处,最终决定异地重建,继续保留宝盒房。
“通过对宝盒房拆分并对构件进行编号,最终在学校后面即现在的亳州市第十九中学北侧,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进行了重建。”田春光说,目前,宝盒房已用作亳州一中离退休教职工协会办公用房,成了退休教师的活动场所。
12月1日,记者走进宝盒房时,退休教师窦亚鹏正在练习书法。“整个房子分为三个部分,东边部分是活动室,中间部分是乒乓球室,西边部分是京剧活动室。为不影响学生学习,京剧活动安排在每周末举行。”窦亚鹏说。
作为亳州一中乃至亳州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物,宝盒房历经几代人的更迭,从建设迁移到如今使用,依旧完整如初,保存着时代的历史痕迹和生活记忆,保留着珍贵的历史留存,使其承载历史的同时,也顺应历史变迁、创造历史、延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