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创新开展的“无感互认”改革受到广泛关注,从全省推广到全国推介,这一创新之举通过政府部门做大量功课的“加法”,实现群众办事的“减法”。
我国有全世界最庞大的老年群体,每年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对老年人来说既是家中要事,也是社会大事,涉及亿万家庭幸福和百姓福祉。近年来,各地人社部门积极拓宽认证渠道和认证方式,在保留现场认证的基础上,增添人脸识别自主认证和社银网点协助认证等方式,但是部分行动不便的高龄人员和广大城乡居民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设备,资格认证存在“数字鸿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今年3月,我市聚焦参保群众领取待遇资格认证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谋思路、想办法、出实招。经充分调研论证,在全国首创开展“无感互认”改革,通过政府部门主动作为,借助数据资源的力量使130多万老年群体彻底告别了“自证生存”时代,是新时代民生服务的好样本。全市今年将发放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金总额72.36亿元,这些资金将通过数据比对,精准送达群众手中,通过政务服务后台“有感”服务,实现群众“无感”享受待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便利化水平,让群众少跑腿。”
开展“无感互认”改革后,参保群众资格认证变“自证”为“佐证”,认证方式变“坐门等人”为“数据服务”和“服务上门”,认证周期变“固定时段”为“动态递延”,管理部门变“多重管理”为“互认复用”。领取待遇“零跑腿”“无感知”“不打扰”,免申即享、应享尽享。老年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同时,“无感互认”改革通过大数据比对,可自动识别待遇领取人员的生存状态,也可有效防止重复领取待遇的现象,达到了便民服务和保障基金安全的双重效应。这就是数字化政务服务的力量。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和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互感互认”改革无疑为数字政务高效协同开了好头,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政务服务是展现城市营商环境的第一道窗口。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数字政务的不断创新与便民服务双向奔赴,可以让政务服务更阳光,群众办事更顺畅。而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不断摸索,持续发力。这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想出更多的政务服务改革新点子、好办法,采取更多便民新举措,通过政务服务“有感”,为群众制造更多“无感”瞬间,通过不断拓宽政务服务的“高速公路”,努力打造“无感亳州”政务服务的新品牌,构建一个更加智慧的“数字政府”,从而破题更多改革,让企业和群众“事事易办”“事事好办”,更大力度方便群众办事、更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更多亳州样本。
作者:刘景侠 曾莹莹 柴涛
编辑:蒋海涛
发布: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