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感”的背后是“有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长期以来,正常领取养老金等社保待遇,必须证明“我还活着”!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创新,为离退休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认证服务?亳州在全国首创“无感互认”改革,让百万群众告别了“自证生存”。

社保待遇年审是防止冒领养老金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然而通过这种原始的“当面认证”,让社保人员亲眼目睹自己还“活着”,却让不少老年人觉得“有失尊严”。为给广大离退休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认证服务,各地社保机构也在努力探索,如使用社保部门APP进行人脸识别认证;持有效身份证明在自助服务终端机自行操作办理指纹认证;加社保局QQ号码,进行视频认证……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被寄予厚望的技术进步不仅没能带来便利,不经意间还成了他们生活中难以跨越的“门槛”。

数字化、智慧化也需要同时考虑“人性化”,数字时代,更要体恤老年人。如何打破数据壁垒,完善数字时代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我市在全国首创开展“无感互认”改革,令人眼前一亮。

数据跑腿,让群众“无感知”。通过比对参保人员近期的出行、就医、疫苗接种等共享数据信息,分析参保人的生活轨迹及生存状态信任等级,对其待遇领取资格进行精准确认。

共享复用,让服务更暖心。全市10家单位、22项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信息共享,互认复用,真正实现了群众“零跑腿”,同时,也减轻了基层负担、让基金更安全。

从各自为政“办认证”,到部门协同办理、同频共振“用结果”;从群众待遇领取“多门找、来回跑”,到现在“一趟不用跑,无感已办好”。“难点”变“亮点”,“痛点”变“幸福点”,“无感认证”改革看似胜在思路,实则是“有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推进改革创新”,“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心里装着老百姓,办法总比困难多。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建设智慧政府,都应将百姓的痛点作为改革的着力点,既要“身入”也要“心入”。智慧社会、数字强国,一个人也不能少,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如今,这一全国首创成果,不仅在“墙内开花”,也飘香到了墙外。亳州“无感互认”改革经验做法作为业内社保经办服务指引予以全国推介。一项能够让群众叫好的创新服务,值得触达更广人群。我们也期待有更多人性化的创新改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让每一个人生活更富裕,日子更幸福。

作者:刘景侠 曾莹莹

编辑:赵菲菲 蒋海涛

发布:亳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