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导引养生之风到五禽戏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蝯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使神滔荡而不失其充,日夜无伤而与物为春,则是合而生时干心也。

——《淮南子·精神训》

《淮南子》中的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嘘唏呼吸,呼出胸中污浊气息,吸纳清新空气,像黑熊攀援着树木而站立,像鸟儿飞翔的时候伸出双脚,如野鸭浮水,又如猿跳跃,像鹰隼四顾,又像虎四顾,做这些动作的人只是想保养自己的身体,而真人却不必为这些导引之术烦恼。因为真人他即使精神飞扬激荡也不会丧失充实的精气神,昼夜变化也不会伤害他,与万物一样有青春活力,这是在于他的品性合于道体,内心有着感应四时变化的能力。”这是关于导引之术的“六禽说”,足可以证明,在华佗之前,已有模仿熊、鸟、凫、蝯(猿)、鸱、虎的导引操,其中“凫”和“鸱”若归于鸟类,则“六禽”实际只有虎、熊、猿、鸟等“四禽”。明杨慎《艺林伐山·五禽戏》:“华佗有五禽戏,《道经》又有熊经、鸟伸、凫浴、蝯攫、鸱视、虎顾、鷮息、龟缩,谓之‘八禽’”。这是“八禽说”,之后亦有《夜航船》和《医暇卮言》记载此事,但此说不见于明代以前文献,姑且存疑,而刘安对养生的认识,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定名的五禽戏最早可追溯至《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中对华佗的描写,但在此之前人们也有养生练习,但叫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导引”(或者说“导引之术”),“导引”和“五禽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

两汉时期,导引养生之风兴起。据刘向的《新序》记载,大汉已定,张良天生体弱,每天在家做导引操、辟谷,闭门不出。他还在《列仙传》中总结了彭祖长寿的秘密——常食佳芝,善导引行气。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导引可以使人长寿,比如王充就认为“案草木之生,动摇者伤而不畅;人之导引动摇形体者,何故寿而不死?”

现存西汉时期较早的导引之术的文献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和江陵张家山出土的医简。导引图共有全部图像四十多幅,上下四行,整齐排列,每行十到十二人。每幅均有几个字的标题,有的直接写病症,比如引烦、引聋、引膝痛等,而另外一些涉及了不少动物,截至目前,能够识别的文字中的动物有龙、熊、猿、猴、狼、鹞、鸇、鹤等,江陵张家山医简中还有蛇、凫、虎、鸡。其中有的既表示动作仿拟的对象,也用来记病的名称,比如“沐猴讙引戾中”。另外还有一些纯粹用动物题写的标题,比如鹞背、龙登、鸇、熊经等,有的学者认为,纯粹用动物题写的可能是因为它们具有普遍的保健意义而非只针对某一种症状。

当时最重要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已经对导引之术的起源有较为系统的认识,《黄帝内经》指出,中原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潮湿,因而物产丰富,人们不用辛苦劳作就有许多食物可以吃,这里发生的疾病,多是痿弱、厥逆、寒热等病,这些病的治疗,宜用导引按摩的方法。所以导引、按摩的疗法,是从中原地区推广出去的。

《黄帝内经》把导引列为重要的治疗手段,黄帝问岐伯:“我从你这里学习到了九针的治疗方法,又自己看了一些医学典籍,还有导引、行气,按摩、灸、熨、刺、焫、饮药等治疗方法,是用一种还是多管齐下?”岐伯回答说:“多种治疗方式是为了治疗不同人的不同症状而创设的,不能什么办法都在一个人身上施行。”黄帝有一次问岐伯,有病胁下胀满,气逆喘促,二三年不好,是什么病呢?岐伯说,病名叫息积,这种病在胁下而不在胃,不妨碍饮食,治疗时不能用针灸的办法,要逐步地用导引法疏通气血,并结合药物慢慢调治,单靠药物是不能治愈的。

从庄子到刘安、华佗,从“熊经鸟伸”到“导引”“五禽戏”,有很好的传承和创新关系,而以今天的地理来看,庄子和华佗都是中原之人,刘安稍远,但也还在中原的边缘上。亳州作为天下道源和中华养生概念的起源地,也就有了充分的历史和事实依据。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