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文化经典 汲取精神力量

亳州幼儿师范学校学子获得全国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获奖名单公布,亳州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王群、梁依晨的诵读作品《红铁》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组一等奖。

层层筛选脱颖而出

“我和梁依晨都很喜欢朗诵演讲,一直都在关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希望在舞台上展现和锻炼自己的能力,更想把经典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王群说。

王群和梁依晨分别是亳州幼儿师范学校播音主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两人均对朗诵演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鹿剑乔、 郑宁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报名参加了本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

据了解,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是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负责实施的公益性、全国性赛事活动,自2019年起每年举办一届。本届比赛主题为“书香新时代,‘典’亮新征程”,分四个赛项:“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印记中国”师生篆刻大赛。

王群、梁依晨参加的是“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他们的参赛作品《红铁》,经历了省级预选赛、全国复赛、全国决赛的层层筛选,从众多高职院校选手中脱颖而出,入围全国总决赛,并在总决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

“现场比完赛之后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当结果真正出来的时候,首先是不敢相信,更多的是觉得努力没有白费,付出得到了收获。”梁依晨说。

历时半年反复打磨

“一场大火在世界东方烧起来,把每一寸土地都烧得通红,那是彻骨的红,那是中国红。”《红铁》创作于2010年,作者董玉方有感而发,感受到国家的历史,以及上辈人的热血而创作。王群和梁依晨从今年4月份拿到《红铁》这份稿件时,就一直在认真做准备,反复揣摩。

稿件中的一段文字,十分令人动容:1938年,一个14岁的孩子拿着红缨枪,告别母亲,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三个月后,他小小的头颅,被挂在了城墙上,眼睛却睁得很大很大,母亲看到后,像狼一样扑向鬼子,疯狂地尖叫着、撕咬着……

牢牢把握《红铁》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准确表达出来,是准备比赛时最大的挑战。

“前期我的情感特别的激进,后来经过反复推敲,明白了其中的感情有隐忍、有不舍、有愤怒、有绝望。”梁依晨说。

备赛期间,王群和梁依晨一起观看了《南京!南京!》《长津湖》等一系列爱国影片,两人边擦眼泪边看影片,切实把自己带入历史事件当中,才慢慢懂得了那种复杂的情感。

为了呈现出最好的状态,王群和梁依晨抓紧一切时间分析稿件,一字一句反复打磨。两个人每天都有自己的文化课要学习,只能抽出空余时间去准备,每次指导老师分析完稿件,他们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消化。

“让我特别难忘的是,暑假回学校录制的前两天,早起练声,偌大的学校,只有我俩的声音在回荡。”王群说。

除了选手自身的努力,指导老师也付出了很多。“我们尽所能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精准把握作品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将感悟的情感,通过表达技巧传递出来,让更多人产生共鸣,受到触动。”鹿剑乔说。

弘扬中华文化经典

“通过《红铁》这篇作品,我们能够认识到,现在国泰民安来之不易,是先辈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王群说,文字是有力量的,它传承以及传播着精神、情感、思想,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

据了解,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的参赛作品,都是我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有社会影响力和典范价值的,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经典诗词、文章和优秀图书内容节选。

为了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亳州幼儿师范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语言文字工作,定期在校内举行经典诵读、讲故事、校园剧、辩论赛等多项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也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对中华经典的热爱,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从中华经典中汲取智慧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彰显时代精神。

“经典作品是具有根源性、典范性、权威性和永恒性的作品。我们在诵读经典作品时,能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激励,得到很多感悟。”鹿剑乔说,回溯文化之源,精神之根,浸润其中,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