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全国种粮大户的“四季歌”之冬日变奏曲:蓄希望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冬天本是“闲”的季节,但聂红伟却忙得像个陀螺,有时甚至要忙到夜里两三点,才能确保及时向酒厂供应足额的高粱。

算起今年全年的收成,聂红伟的表情显得有些沉重。原来,今年午收时的“烂场雨”让唾手可得的大丰收变成了抢收,影响了小麦产量和品质,效益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对于这些“变故”,聂红伟显得很平静。“搞农业的都知道,哪有什么旱涝保收,不过得益于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进步,农业效益比过去提高很多。虽然今年的收益没达到预期效果,但总体来说还是有赚头的。”他说,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土地流转和订单农业的原因。

明年,聂红伟要更忙了。他与古井酒厂签订的订单农业面积从4万亩增加到了10万亩,今年新建的场地、仓库和烘干设施都变得“捉襟见肘”,因此他准备明年再投资400万元用于设施扩建,目前正在忙于前期准备工作。

虽是寒冬,但不远处的田野里,绿油油的小麦正积蓄着丰收的希望。

聂红伟查看仓库高粱品质。

忙得像个陀螺

12月21日上午,在谯城区大杨镇聂红伟种植专业合作社,火红的高粱像小山丘一样堆满院子,20多名工人正在筛选高粱,去除里面的各种杂物。

上午9点多,聂红伟睡眼惺忪地走进办公室,开门说道:“昨天晚上睡得太晚了,起来迟了。”从聊天中得知,头天晚上他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才睡,“那么多人在干活,安全一定要保障,即使让我去睡,我也睡不踏实啊!”

今年,聂红伟与古井酒厂签订了两万亩小麦和两万亩高粱订单合同,高粱供应量为9000吨,供应时间为2023年11月至2014年2月,目前正是高粱供应的关键期。“现在是酒厂生产旺季,高粱供应必须及时足额。”聂红伟说。

一天5车、每车40多吨、总量200多吨,这几个数字每天都要在聂红伟的脑海里浮现无数次,就像是不知疲倦的“指挥棒”,让他忙得像个陀螺。组织筛选、调度车辆、安排装车……每个环节都不能放松,他的家人也全员参与。

从女儿口中得知,当天他们与一辆大货车终止了运输合作。聂红伟仔细询问了事情前因后果,然后对女儿说,都是出来干活挣钱的,大家都不容易,能让他干尽量让他干。在确定大货车确实来不了后,他又联系了别的车辆进行替补。

从办公室出来,聂红伟径直走进仓库,随手抓起一把高粱介绍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高粱,选的都是优质品种,颗粒饱满、色泽亮丽,品质非常好。”尽管如此,有的高粱仍然达不到酒厂的要求。

聂红伟解释说,这并不是说高粱品质有问题,而是筛选环节没有做好,里面的杂物没有清理干净,再加上古井酒厂对高粱的干净度也有严格标准,有的高粱被退回来重新进行筛选,直到符合验收标准为止。

相比于去年,今年的高粱价格每公斤低了一元左右,产量却高了一两百斤,但聂红伟前期收购合作农户的高粱时,仍然参照去年的价格,而酒厂给的价格是今年的市场价,一高一低,他夹在中间承担了不小的损失。

“无论自己挣钱不挣钱,我都不会让与我合作的农户吃亏,更不能主动毁约。挣钱事小,诚信事大。”聂红伟表示。

聂红伟将高粱拢成堆。

聂红伟在接听意向合作企业电话。

合作客户越来越多

“你放心吧,我一定会努力寻找货源的,而且都是优质高粱。”从早到晚,聂红伟的电话响个不停,除了合作农户,还有不少是外地企业打来的。

自从与古井酒厂签订订单合同后,四川以及省内的多家酒厂都已成了他的合作客户,慕名而来要求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目前,他手上已经有7000吨高粱的意向订单,“答应别人了就要做到,再忙再累也要兑现。”

一个客户一下子拿来八九小包高粱样品,聂红伟先倒在桌子上粗看其颗粒大小,检查是否发芽和霉变,再拿到手里进行细看。“只有一种高粱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先发一车货吧。确定没问题了,其余的再送过来。”聂红伟对他说。

“你这么多货我可以全要,但一定要符合我们的要求。”聂红伟接通电话后,耐心地与对方进行沟通。挂了电话,他满脸疲惫地说,他看过很多周边省市种植的高粱样品,但无论是颜色、饱满度还是其他品质,都不如亳州地区的。

聂红伟说,亳州种植高粱历史悠久,土壤和气候都适宜高粱生长,过去家家户户都种过高粱。他从小就种高粱,没想到长大后会成为高粱大户。

近年来,随着高粱需求增长,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除了谯城区,涡阳、蒙城、利辛三县都有大面积的高粱基地,这也是他敢接外地企业高粱订单的底气所在。然而,寻找合适的货源并非易事,他每天都要与三县的种植户联系。

今年,聂红伟种植了4000多亩高粱,加上合作农户,种植规模达到2万亩,高粱总产量在11000—12000吨之间,而按照他与古井酒厂的协议,只要向酒厂供应9000吨即可,尚有不少多余的高粱。

“我们是订单高粱,首先要保障古井酒厂的供应。”聂红伟说,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可以向市场进行销售,价格随行就市。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出售给其他市场主体,能获得更高的利润。但如果古井酒厂需要,将优先供应给对方。

牢牢端稳“饭碗”

2018年,聂红伟与古井集团签订了3000亩的小麦订单合同。今年,聂红伟又与古井集团签订了4万亩的订单合同,其中小麦2万亩、高粱2万亩,合作农户遍布5个乡镇16个村,受益群众3000多户。

随着订单面积增加,聂红伟原有的3000吨储粮仓远不够用,为此他申请了4亩建设用地,新建一个10000吨库容的粮仓和一个3000平方米的晒粮场,又投资60万元新增了一个容量180吨的烘干机。另外,订单粮食需要精粮,聂红伟还新添了两台精选机。

前不久,聂红伟再次与古井集团签订了明年的订单合同,订单面积达到10万亩,现有的设施设备已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对此,他准备明年再投资400万元,申请6亩建设用地,新建一个12000吨库容的粮仓和两座日处理能力500吨的烘干塔。

距离2024年还有几天时间,盘算2023年的“收成”,聂红伟感慨良多。因为天气作梗,今年的麦收出现了意外,几场“烂场雨”,让丰收变成了抢收。幸好今年新建了烘干机,成功抢收回来4000吨小麦。

“搞农业就是这样,不可能有‘旱涝保收’。”聂红伟坦然地说,得益于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进步,农业效益比过去提高很多。过去,一亩小麦只有几百斤,现在达到了一千多斤,而且价格也在上升,整体来说,种地前景越来越广阔。

“今后一定要发展好订单农业,带领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牢牢端稳粮食饭碗。”望着地里绿油油的麦苗,聂红伟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