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食品“小作坊”,曾经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和“乱”。而如今,随着食品监管条例的日益规范和生产标准的提高,我市很多食品“小作坊”在保障卫生条件的同时,还生产着不同美食,满足着市民的味蕾需求。那么我市的“小作坊”怎么制作食品?现场制作环境如何?日前,记者跟随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零距离探访“小作坊”生产现场。
执法人员查看烘焙坊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
甜品店“添加”不规范
12月21日上午,记者跟随执法人员来到位于市区汤王大道一家名为“红卡兰麦烘焙坊”的店铺。进入店铺后,迎着室内的暖气浓浓的糕点香味扑鼻而来,透明的橱柜内摆放着各色甜品。厨房里穿着统一服装的糕点师傅正忙碌着揉面,配置馅料,按照流程量化生产着大量甜点。
“等甜点出炉后会贴上生产标签和生产日期,统一配送到其它店铺。”该烘焙坊负责人介绍。
现场,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仔细检查了产品的生产日期、标签标注、包装和后厨的制作工艺等情况,要求商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严把食品安全关。“这个添加剂的使用记录不完整,不仅要标记上进库记录,还要写上出库的使用记录。”执法人员告知甜品店负责人,要求补充相关记录并进行整改。
核准生产日期让消费更安心
随后,记者跟随执法人员来到位于谯城区十八里镇的一家香油作坊,此时作坊里机器轰鸣,榨油机正在压榨新鲜香油。
在包装区,执法人员发现,芝麻香油半成品的日期标注不清楚,半成品的管理不够规范。对于这些问题,执法人员要求加工厂负责人立即进行整改。
每到一处,执法人员都认真检查作坊的相关证照,如是否持有小作坊许可证,是否公示从业人员健康证等,并仔细查看生产加工场所环境是否保持卫生整洁,是否制售不合格食品,食品原、辅料是否从合法渠道购买,是否履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记录是否规范等。
专项整治守护“小作坊”的“大安全”
“为确保消费者吃得安全,我们一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食品小作坊安全卫生专项整治工作,强化监管服务,助推提档升级。”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科负责人葛燕燕表示,针对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我市制定《亳州市食品小作坊突出风险隐患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要求食品小作坊建立并落实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每月开展一次自查,对食品小作坊周边、生产场所、设备设施、容器器具等进行清扫清理清洗,打扫完成后把照片上传至“食安包保”小程序中,培养小作坊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由监管人员或包保干部每半年对小作坊开展一次环境卫生专项检查,依据《亳州市食品小作坊环境卫生检查表》综合评定等级,评定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分别用“绿色大笑、黄色微笑、红色平脸”三种卡通形象标识,评定后将量化分级笑脸标识张贴悬挂在小作坊生产场所等显著位置,评定结果同步至“食安包保”小程序,方便消费者查看。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食品小作坊533家,对432家在产小作坊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并帮扶提升,累计完成整治420家,整改完成率97%;对416家小作坊建立风险隐患清单并上传至省局食品综合监管平台;成功培育示范小作坊85家,建成铜关粉皮、义门牛肉2个示范小作坊集中区,5家小作坊升级改造为食品生产企业。
葛燕燕介绍,市场监管部门将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深入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生产加工经营行为,营造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