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更迭,风和日暄。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3年,在经济、社会、改革、民生、生态、乡村等方面,我市都交出了沉甸甸的成绩单,多项工作实现“皖北走前列、全省靠前站、全国有位置”。
过去的一年,我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六一战略”,锚定“两个加快”奋与进,经济总量首次进入全省前八,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率先实施“秸秆变肉”工程,肉牛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改革工作叫响全国,“无感互认”让群众获得感满满;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颜值”不断攀升,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让我们一起盘点亳州2023年度热词,重温那些精彩瞬间,积蓄奋斗前行力量。
亳州高新区一药企工作人员正在流水线上操作。(资料图片) 张延林 摄
“六一战略”
聚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我市始终坚持“以药立市”,深入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壮大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全国知名及医药百强企业70家落户亳州;中医药产业规模已达1664.1亿元;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指数发布中心,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疏风解毒胶囊成功进入欧盟市场;亳药产业集群获评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北华佗”中医药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中药保健饮品亳州花茶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
聚力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我市深度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扩大有效投资,获评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考核“优秀”等次。与沪苏浙地区开发园区签订合作协议24个,上海奉贤区在亳州成立东方美谷(亳州)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的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首批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皖北首家保税芝麻仓库落户亳州。全市将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全方位、多领域、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聚力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我市大力推进一产“两强一增”行动,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绿色亳农”知名品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全省第一,两次获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工作专班专刊推广。全市已获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家, 2023年1-11月份,全市销往沪苏浙农产品318.1万吨、销售额300.2亿元。全市将充分发挥农产品丰富优势,健全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全面融入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打造长三角地区优质“菜园子”,推动更多绿色农产品端上沪苏浙“餐桌”。
聚力建设华夏酒城。我市以创新创造引领白酒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规模白酒企业占全省的1/3以上,古井集团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全市将充分发挥白酒主产区优势,做大做强古井集团等龙头企业,协调推进中小酒企规范提升,持续深化酒旅融合,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建设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知名度的白酒产业集聚中心和白酒历史文化中心。
聚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我市围绕“天下道源、圣贤故里、世界药都、养生亳州”,连续八年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548.04万人次,增长53.9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01.4亿元,增长60.21%。华佗百草园、大型国防教育基地等一批文旅项目加快推进。全市将充分发挥历史人文深厚优势,完善文旅配套设施,推广“中医药+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丰富产品有效供给,吸引更多游客走进亳州。
聚力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我市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力,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市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182平方公里,连续两年获批为国家城市体检样本城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成运行,“城市看海”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实现数字城管城区全覆盖,该做法已获住建部推介。实施交通重点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完善内联外畅的交通网络。
蒙城县兴农绿港现代化农业科技产业园。(资料图片) 张延林 摄
“两个加快”
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市印发了《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产业“千亿级”、园区“生产率”、科技“竞争力”为牵引,在提升城市能级、加快县域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上出实招,全面实施“六一战略”,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努力实现“皖北走前列、全省靠前站、全国有位置”,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到2025年,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冲刺3000亿元。
我市全力以赴推进落实“两个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2023年上半年经济总量首次进入全省前八,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1728亿元,同比增长7.0%,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3位、皖北六市第1位。24项指标中,居全省第1位的6项、前3位的13项、前5位的16项、前8位的18项。
“秸秆变肉”
2023年7月8日,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在利辛县召开十万头肉牛养殖现场会,10家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企业集中开工,投资总额23.43亿元。利辛县从科学规划入手,率先出台“牛十条”,破解政策支撑、土地、金融、环境等问题。
我市印发《“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方案(2023—2030年)》,明确了全市肉牛产业发展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坚持把实施“秸秆变肉”工程暨肉牛振兴工作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实施肉牛产业“三七百”发展计划,到2025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30万头;到2027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70万头;到2030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秸秆饲料化率达到4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高质量肉牛产业基地。
当前,全市“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正在加快实施中,肉牛产业蓬勃发展,正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产业集群”
2023年,我市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持续用力,全力抓好“4+6”产业集群发展,做强现代中医药、白酒及保健酒、高端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轻纺服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我市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实施“百加一”工程,即打造两个百亿级园区和一个特色产业园区,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实现16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205亿元。着力打造蒙城百亿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到2025年,蒙城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产值实现80亿元,力争全产业链规模达到100亿元;着力打造亳芜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力争到2025年,亳芜园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着力打造涡阳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园,力争到2025年,涡阳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园规模达到5亿元。
“和美乡村”
我市出台《关于扎实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 加快建设彰显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每年培育建设15个市级精品示范村;每年建设14个左右的省级精品示范村、总数达到70个左右;每年建设60个左右的省级中心村、总数达到700个以上;打造彰显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县2个。到2027年,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人才活力迸发,乡村文化日益兴盛,乡村生态环境优美,乡村组织保障有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水平显著提升。
我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乡村产业增效行动,到2027年,争创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农业产业强镇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到2027年,全市培育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四星级以上农家乐10家、精品民宿30家,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风景线4条。我市还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到2027年,稳定运营800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同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到2027年,全市“三变”改革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55%以上。
“双招双引”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2023年,我市吹响招商引资“集结号”,擂响战鼓、集结力量、尽锐出战,按下招商引资“快进键”。去年前三季度,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15个、计划总投资2163亿元。个数同比增加199个、增长92%,金额同比增加1207.5亿元、增长126.4%。全市新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60个、计划总投资1317.8亿元。个数同比增加103个、增长65.6%,金额同比增加917.7亿元、增长229.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98.9%。吸纳沪苏浙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1830万元,居全省第6位、皖北六市第2位。
招才引智方面,我市出台一系列人才发展新政策,形成以《亳州市招才引智实施办法》为重点,以《亳州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等专项配套文件为支撑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将招才引智融入招商引资推介和项目恳谈,依托驻外商会等设立8家“亳州市人才工作服务站”,聘请22名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和知名人士担任“亳州市招才引智顾问”。实施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550”登峰行动计划,柔性引进近60名高层次人才参与攻关。近5年,全市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40名、急需紧缺人才1346名,人才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不久前,我市组织9个工作组,分赴合肥、杭州等7个城市的18所高校,开展“‘亳’揽英才 智汇药都”亳州市2023年秋季“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这是2023年我市第二次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为全面实施“六一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在招才引智的同时,各工作组还在当地拜访企业,开展了招商引资活动。
“营商环境”
出台实施《亳州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十条举措》后,我市又出台了《亳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于2023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为全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根据条例,我市实行市场主体开办全流程一窗受理、一网通办集成服务。在市场主体名称、住所(经营场所)、经营范围等方面,依法实行自主申报和信用承诺相结合的登记制度,推进一照多址、一址多照、一业一证一码、证照联办审批等改革事项,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行市场主体注销全流程电子化,优化注销办理流程,实行注销联办机制等。
我市还建立了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制度,聘请营商环境监督员,并设立营商环境监测点,推行市场主体评议营商环境工作机制。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政务服务平台、“码上监督”平台、信访等渠道建立健全营商环境咨询和投诉举报受理机制,推行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依法依规帮助企业办理投诉举报事项,及时向企业反馈办理结果,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获得感。
“‘碳’路先锋”
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公布,我市作为全省唯一一个试点城市入选。近年来,我市深入统筹实施能耗双控制度,节能工作扎实推进,能源供给更低碳,能源消费更清洁,节能降耗成效更显著。2023年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抵扣后,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7.5%,下降幅度居全省第2位。
聚焦绿色低碳,我市能源供给更加绿色。2023年1—9月份,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388.3万千瓦,发电量45.2亿度、同比增长23.3%,位居全省第3位;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4.7%,居全省第1位。2023年,全市新增战略性新兴企业37家、总量达220家,产值同比增长17.3%,居全省第2位。
我市碳排放总量逐步下降,碳排放总量从2018年的1024.62万吨下降到2022年的924.54万吨,累计下降9.77%,其间GDP增长28.76%;碳排放强度逐步下降,从2015年的0.92吨二氧化碳/(万元)下降到2022年的0.51吨二氧化碳/(万元),7年来累计下降44.1%。我市人均碳排放水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为全国水平的五分之一。我市碳达峰稳妥有序推进,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亳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十一项重点行动,科学提出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安全降碳,梯次有序达峰。
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无感互认”系统(资料图片)。刘景侠 摄
“无感互认”
2023年上半年,我市通过信息化手段搭建大数据平台,有效打破部门壁垒、连通“信息孤岛”,在全国首创领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无感互认”改革,汇集26个部门、50个数据来源渠道,共计3836.98万条数据。通过大数据比对群众出行、就医、养老院入住等信息,便可捕捉到其生活轨迹信息,对其待遇领取资格进行精准确认。
“无感互认”改革不仅实现了资格认证“无感”,而且实现了22项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领取资格“互认”。目前,亳州市96.44万人(次)通过“无感互认”平台信息比对到轨迹数据,其中直接应用资格认证的人数达68.69万人(次)。“无感互认”改革经验收获“中国改革2023年度案例征集活动”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等多项荣誉。
“无感互认”是我市改革工作的缩影。我市获评“新时代10年地方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特别案例”,连续六年获评全国年度改革典型案例,为安徽省唯一的市;连续5年在省对市全面深化改革考核中位列第一方阵。
亳州机场航站楼效果图——亳芍流香(资料图片)。
“亳州机场”
2023年11月4日,亳州机场跑道工程合拢仪式举行,标志着跑道混凝土浇筑施工全面完成,为亳州机场建设按期完工奠定了坚实基础。亳州机场将力争2024年底实现通航运营。
亳州机场建设是我市着力构建进得来、出得去运输大通道的标志性工程。
我市不断推进重大工程建设,2023年12月,亳蒙高速一期全面完工。此外,连接涡阳县及蒙城县的亳蒙高速二期计划2024年建成,届时亳蒙高速将全线打通,实现三县到市区与亳州机场的快速连通,显著提升我市区位优势,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市发挥长三角连接中原地区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打造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立体交通,境内4条高速、26条国省干线纵横交错,商合杭高铁4小时直达京沪,涡河高等级航道改造升级基本完成,良好的交通条件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吹响了新年奋进的号角。
放眼2024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我市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省委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六一战略”,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亳州。
新征程上,亳州步履铿锵,勇往直前,将会迎来更大的收获,谱写更加壮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