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0日,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古井贡酒酿造技艺成功入选。
古井贡酒酿造技艺,从入选省级非遗到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共历时12年。近日,古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杨小凡讲述了这段曲折艰辛的申遗过程。
工人正在看花摘酒。
工人正在进行加浆。
桃花春曲制作工艺之码放曲块。
工人正在上甑。
工人正在择层取醅。
初战失利
“2008年,古井贡酒酿造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当时集团就定下了全力申报国家级非遗的策略。我和翟良东、何军等多位同事为此多次赴国家文化部、安徽省文化厅等地拜访学习,然后整理了申报材料。2010年12月,我们的申报材料经亳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报到了省文化厅。”杨小凡表示,省文化厅非常支持,把古井贡酒酿造技艺列到2011年安徽省向文化部申报非遗项目的第一位。北京专家也认为,千年古井贡酒酿造技艺具备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相关条件。
出人意料的是,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公示后,全国涉及白酒方面的非遗项目一个也没有获批。结果公布后,杨小凡立即去了北京,找到文化部非遗司以及相关人员询问原因,给出的答案是前两批“烟、酒、茶”已经批过不少,这一届最终审批时,又全部去掉了。
锲而不舍
紧接着的2014年第四批国家级非遗申报,杨小凡和同事们重新冲刺,工作做得更细,市政府、省相关厅局领导也十分关注,再次报了上去。但是,最终公示的名录中,依然没有一家白酒。通过了解方知还是政策导向的原因。“这样一来,感觉更没有希望了。但我们公司一直没有放弃,尤其我是主抓这块工作的,心里就一个想法:一定要坚持下去,申报成功。”杨小凡说。古井由于在2000年到2007年间没有顾上这一项工作,失掉了第一届、第二届的上榜机会。“作为老八大名酒,其他多家酒厂都在第一、第二届申报成功了,我们相信国家不会从此不再批白酒,总是会有机会的。”杨小凡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开始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但来自省级主管部门的态度也给杨小凡和同事们带来了压力,“据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时任处长汪顶胜介绍说,两次主推古井,两次不通过,可能有产业上的原因。再出现情况,恐怕就得把古井从优先推荐名单中拿掉,后面还有大量优质项目要申报。”
高票入选
这次申报,古井集团专门成立了申报小组。小组成员学习了其他技艺申报材料的成功经验,文本修改优化到第六稿。省级非遗项目名称是“千年古井贡酒酿造技艺”,考虑到学术界对白酒起源有争议,制定新名称时删掉了“千年”二字。
“再次入选推荐名单后,董事长梁金辉等集团领导都更加重视,安排我带队去拜访了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级非遗评审奠基人之一周和平和张雅芳两位专家,他们鼓励我们放下思想包袱,大胆申报。吴伟、程诚两位同事又先后拜访了冯恩援、崔乐泉、邱春林等多位资深专家。”杨小凡表示,在之后的匿名评审中,古井贡酒在酒类中得票最高。2020年夏末,汪顶胜兴奋地说:“今年古井很有希望入选,总算可以如释重负了。”其后,因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终审和公示都有所延迟,申报小组在紧张中为这个好消息多等了大半年。
文旅部于2019年6月启动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申报,全国各地共推荐申报项目943项。此次国务院共公布项目325项,涉及到465个申报地区或单位。在评审中,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旅部制定了相关的评审实施细则和方案,匿名抽取评审专家,评审实行网络平台操作,专家独立投票,全程封闭式管理,并主动接受纪检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评审工作两次推迟,更增添了工作难度。
新的“名片”
历经12年,最终能申报成功,杨小凡认为有两大原因,一是国家的政策环境变了,对白酒的认识更正面了,放开了口子;二是古井贡酒的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公众的美誉度更高了。
“国家级非遗”现在已经是老八大名酒的身份证,传播价值很大。2021年7月,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古井和多家名酒企业共同发起了中国白酒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这是助推白酒文化走出去的必由之路。“我们还要增补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搭建非遗大师传承工作室,争取国家专项政策支持,利用好‘国家级非遗’这张名片。”杨小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