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变冬忙 “生”出好钱景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近日,走进蒙城县许疃镇小圩村,村民们正围坐在一起筛拣花生,他们一人一桶,将个头较大、形态较好的花生分拣出来,再进行打包。“天气冷,在家没事干,正好来这里干活,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时间过得很快,还能挣到不少工钱。”村民王月侠高兴地说。

“去年我承包了200亩土地,其中一半土地种植了花生。初步估算,仅花生一项能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种植大户陶晖说,虽然现在花生种植都是机械化操作了,但是很多工作还是要靠人工来完成。

村民正在分拣花生。

村民将分拣好的花生打包。

陶晖告诉记者,为了节省成本,他一般都是自己选种,把花生收到家里,经过分拣、筛选,一部分留作今年的花生种,还有一部分直接高价售卖,剩下的则是经过剥壳、清洗、晾晒等,炸成花生油卖。这些环节都需要人工来操作,需要用到大量工人。

“为陶晖打工,干的都是农家活,像施肥、打药、翻地、除草等,不用学就能上手。陶老板承包的土地多,尤其到午秋两季最是繁忙,我们都过来帮忙干活。”村民王树侠一边忙着手上的活,一边笑着说,在这里干活不耽误照顾家里,干一天能领到60元的工资。

近年来,许疃镇积极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产业与就业作为推动产业振兴、促进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让广大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目前,花生、西蓝花、蜜薯、甘蔗、哈密瓜等特色产业在该镇遍地开花,为村民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