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近日,一名19岁女孩出现心理问题,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市第五人民医院,该院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蒋飞虎诊断其患有童年性社交性焦虑障碍、抑郁症。
女孩叫贝贝(化名),现在上大学一年级。在母亲的带领下来到医院时,她不敢看医生,不敢说话,整个人显得很紧张,母亲一直握着她的手,蒋飞虎通过一些方式让她的情绪缓解下来。在得到贝贝的允许后,蒋飞虎邀请贝贝和母亲一起进入治疗室。
经过沟通,蒋飞虎对贝贝的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
贝贝从小是在妈妈的过度保护及严格要求下长大的,每当达不到妈妈的要求时,就会受到妈妈的批评。很多事情,妈妈认为不能做的,就会对其进行限制。在刚开始时,贝贝只能按照妈妈说的执行,但是内心很难受,心里知道妈妈是爱自己的,但却因为自己不被理解而煎熬。每次和妈妈说一些自己的看法时,总是被妈妈拒绝,逐渐地,贝贝不敢和妈妈讲话,因为害怕被批评,害怕被妈妈打,害怕妈妈不喜欢自己,说自己是个不乖的孩子。
慢慢地,贝贝就变得内向,不和妈妈讲话,不和家里人说话,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在夜里默默哭泣。贝贝感到非常难受时,为了让自己舒服一点,就会划伤自己的手臂,妈妈得知这些情况后,才想到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贝贝一直都在告诉自己,要乖,要听话,不然别人就不喜欢自己,别人就会冷漠自己,因此在读高中时,贝贝担心自己在同学面前说错话、做错事,逐渐地也不和同学说话,一个人坐在墙角处。有时这种感觉太孤单,她会刻意找自己熟悉的同学玩,甚至为了不让他们远离自己,给他们花钱,说好话等等,一旦同学刺激到她,就会让她处于很痛苦的边缘,经常会用很极端的方式解决,逐渐受到同学和老师的误解。老师将其在学校的表现告知贝贝的妈妈时,其妈妈也会批评她。
这种情况恶性循环下去,贝贝开始出现心情低落、精力疲乏、自卑、失眠、食欲差等状况,贝贝承受不了如此大的痛苦,开始和妈妈争吵。因为贝贝自己特别想考上好的大学,改变自己,所以她还能勉强上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
上了大学后,由于暂时脱离了妈妈,贝贝的情绪好转了一些,但还是和同学无法正常相处,经常和舍友发生争执,出现心慌等症状。贝贝自己也意识到这方面有问题,所以为了能尽快好起来,同意和妈妈一起寻求医生的帮助。
蒋飞虎表示,贝贝的情况可以考虑为童年性社交性焦虑障碍和抑郁发作,该病的成因和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个人气质、学校因素、成长的外部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果她情绪很差,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就会考虑结合药物治疗,等情绪相对稳定后,再及时进行心理治疗干预。”蒋飞虎说,目前贝贝情绪相对稳定,针对其症状,他对贝贝制定了心理干预方案。
心理治疗师的话
家长跟孩子沟通最好“多听少说”
“你应该、你听着、我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常说的话。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过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蒋飞虎说,在教育或责备孩子之前,家长不妨先放下自己的身段,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听一听孩子心里的真实声音。对孩子多点理解,少点批评,多点倾听,少点指挥,给孩子自由表达意见的机会。
小档案
蒋飞虎: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一病区科室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对情绪管理、家庭关系、夫妻矛盾、厌学、动力不足、自杀自伤干预等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