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还乡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对于离开家乡的人来说,腊月里总是要回一趟老家的。仿佛只有回了一趟老家,这个年才可以过得踏实一些。可是,一个人一旦回了老家,心里又会有一些东西就再也放不下了,会有一些牵挂和牵绊在。有了牵挂和牵绊,心里是幸福的,也是有着无端愁绪的。

腊月还乡,是一种深情的回望。除了在外读书的那几年,我从未真正离开过家乡。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离老家最远的时候,也只有十几公里的路程,即便再忙,抽空回去一趟的时间是有的,也很方便。可这几年,我也不是经常回去,有时要隔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回去一趟,想起来,也算是和老家越来越疏离了。到了每年的腊月里,是我回老家最频繁的日子,隔个把星期,就要回去一趟。坐车,一路看着眼前熟悉的风景,就莫名地开心起来,知道已经到了哪里,那些熟悉的地名,和我的乳名一样熟稔。每走一段路,便离家近一些,离家还有多远,心里是清清楚楚的,有时还会联想到和刚刚经过的某个地名相关的趣事,会在心里哑然失笑,这就是回乡的情痴了。

刚走到村口,就能听到熟悉的乡音。三婶在唤他孙子时的声音,有点嗔怒和心疼;砖匠爷爷喊着我的小名和我打招呼的声音,总是那样亲切,我爷爷去世后,他格外疼我,每次见到我,都会和我打招呼,问长问短地说上几句,我熟悉他酒后微醺的声音;房前屋后的鸡鸣犬吠之声,总是此起彼伏,这样的村庄才是生机盎然的。

近些年,我回老家的次数少了,有些邻居的家里很多年都没有去串过门了,在村道上看见一些年龄小的孩子,已经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可看到他们的模样,马上就能认出他是谁家的孩子,知道他的爸爸,或他的爷爷是谁。村里的房子多数都翻盖了,即使没有看见乡亲们盖新房的过程,我也能一眼认出那新盖的楼房是谁家的,它的屋基没动,它的主人也不会改变。村庄依然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村庄了,可腊月里,我还是时时会有要回去看看的想法,腊月须还乡,还乡情更怯,也更真。

到家后,院子的角落里,能发现一些倒扣着,或随意放着的缸子、坛子、酝子。大的水缸是过去装水用的,也有装豆芽用的,还有一些是腌菜缸。小的坛子,多是腌菜坛子。酝子,是一种小口鼓腹,体形小于缸,但比一般腌菜坛子要大一些,它是腊月里用来装炒米、炒米糖的容器。看到缸、坛子和酝子被弃置一边,老家的某种生活仿佛也被我们丢在了一边。腊月里,回到老家看到这些,总有一些伤感。

腊月还乡堪断肠,我的心里总纠结着,腊月里想还乡,却又不敢还乡,情真还情怯,难聚又难舍。有这样心情的人,大概不只是我。今天看到一位朋友还乡后发的朋友圈,配了一组在老家拍的照片,有一个破碎的瓦缸、门头上的门牌号、厨房里的情景、一台旧电视机、土砖瓦顶的老房子,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张照片,山坡下,冬树枯草间,散落着的几栋砖墙老房子、小瓦青黛、砖墙有着明黄温润的阳光,像每一个人心中老家的样子,房子虽然旧了,却依然能温暖着我们的内心。朋友说:“逗留在此,不忍离去;百感交集,无法自拔。”这就是腊月还乡堪断肠的纠结所在,也是每一个恋乡人的心结吧。

腊月,你还乡了吗?!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