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综合征”怎么破?专家支招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春节超长假期已经结束,新一年的工作和学习之旅才刚刚开始。从假日休闲状态切换到紧张繁忙状态,难免会有些生理和心理上适应不良的情况。如果你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可能得了“节后综合征”。如何才能缓解这些症状,尽快回归正常状态呢?

小心中招“节后综合征”

相较于往年,今年春节假期可以说是“超长待机”,8天假期加上1天调休共同造就了最长“年假”。不过,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因为假期变长获得更加充分的休息,相反不少人在度过超长假期后,变得更加难以进入工作状态。

心情沉重、情绪失落,甚至有些烦躁;疲惫、乏力、头晕,身体好像被掏空;面对新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感觉有些难以入睡……“这些都是‘节后综合征’的表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亳州五中心理咨询室负责人王静表示。

王静告诉记者,春节假期期间,由于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容易引发一系列身心不适应,包括各种身体症状、心理问题和暂时适应性问题。“节后综合征”不是病,这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是可逆的。

危害不可忽视

在王静看来,面对“节后综合征”,大家应当理性对待,既不能焦躁不安,也不能放任不管,应该正视其危害,积极进行干预,迅速调整好状态。

“节后综合征”最直接的表现是工作效率下降。虽然假期已经结束,但人们还没有完全从春节的气氛中走出来,再加上突然回到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可能出现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等状况,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出现差错。

王静表示,“节后综合征”还会影响心理健康。春节的放松与工作的压力形成鲜明对比,导致心理适应不良,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节后综合征”造成的生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可小觑。假期期间的饮食、作息不规律,暴饮暴食、熬夜,回到正常生活后,这些不良习惯可能引发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如肠胃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等。

运动加饮食调节

如何才能缓解“节后综合征”呢?王静给出了一些建议,第一,适当的运动,通过运动来调整自己的心态,调节情绪;第二,改善自己的作息时间,把自己过节的生活习惯重新调整为规律化的生活;第三,制定循序渐进的目标,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工作应该从易到难,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让自己慢慢投入进去。

亳州幼儿师范学校高级教师、国家一级营养师董晓燕从饮食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假期期间,人们每天吃着大鱼大肉,喝着酒水饮料,对肠胃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因此,节后尽量多吃些清淡的食物,尤其蔬菜。

“亳州的花茶品种多,不妨喝一些枸杞、菊花、玫瑰茶,能够很好地疏肝理气。另外,山楂陈皮水或者山楂与苹果一起煮水喝,也可以解油腻。”董晓燕说,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能够很好地缓解或消除“节后综合征”,重新变得元气满满。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