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二月二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家乡农历的二月初二,唤作二月二或者“龙抬头”,也有人叫其“春耕节”“龙头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是中国人信仰的神物,古人认为龙掌管着行云布雨的职责。到了农历二月二,正值“惊蛰”“春分”节气之间,春雷乍动,雨水增多,在农耕时代,人们祈求神龙能够保佑人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因此龙抬头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时令的反映。

小时候都我是步行去村头的小学上学,每年到了二月二这天,上学路过各家门口时,总会发现家家门前的空地上,画着一个又一个圆圈。小时候不解其中意,后来听大人解释,才知道“画圆圈”这种民俗的深意。

这种“画圆圈”的民俗,叫做“围仓”,主要流行于皖北、豫东一带,有的地方也叫作打囤、填仓等,民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之说。在家乡农村,到了二月二这天,人们总是早早起床,先将家门口前前后后打扫干净。围仓的工具很简单,只需一把铁锨,原材料就是自家锅底烧柴落下的草木灰。用铁锨铲出适量的草木灰,人站在圆心位置上,一边转圈一边抖动手上的铁锨,一圈又一圈,画出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出来,形似以前盛粮食的囤。在最里层圆圈的中心位置,还要放上五谷杂粮,谓之“填仓”。围仓有讲究,大圈套小圈,至少是三圈,并且是围单不围双,围的粮仓越多,表示将来自己囤里的粮食也越多,意在祈祷拥有一个丰收年,让神龙保佑自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实现“大囤满、小囤流”的美好愿望。

除了围仓这一传统习俗,在饮食方面,吃煎饼、炒黄豆也是二月二的专属。清晨的早饭,外婆会和上面糊,放入少许的葱花和调味品,摊上一张张均匀大小的煎饼,每张煎饼还会打上一个鸡蛋。刚出锅的煎饼通体金黄,清香扑鼻,软嫩可口。在以前生活拮据的时候,煎饼对人们来说可是“稀罕物”,一般一年也就吃上这一回。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吃煎饼不再是二月二的专属,但时至今日,讲究的家庭,还是会在这天摊煎饼来应应节,以表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除了吃煎饼,二月二必不可少的还要炒黄豆。相传古时候人们在二月二炒黄豆而让“金豆开花”,因此解救了被玉皇大帝降罪的龙王,由此相沿成俗。有的地方也叫其炒糖豆,一般都是自家制作。儿时吃不上什么零食,临上学前,抓上一把炒黄豆放口袋里,时不时往嘴里送上几颗,一咬嘎嘣嘎嘣响,越嚼越香,虽然有些累牙,但是炒黄豆在童年时代却显得美味无比。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少有人再吃炒黄豆,大多数人会选择直接买成品来吃,到了二月二前后,集市上会售卖各式各样的糖豆,种类繁多,香甜可口,可比炒黄豆的口味丰富多了。

除了吃食,二月二理发也是备受人们追崇的习俗。老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孩子要剃头。”龙抬头这天,小孩理发,叫做“剃喜头”,借龙抬头的吉时,来保佑孩童能够健康成长。大人在这天理发,则是辞旧迎新,据说这天理发能够带来好运,希望一年能够顺顺利利。

时过境迁,星移斗转,有很多传说中的习俗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也有很多习俗被人们所铭记。不管时间过了多久,尽管每个时代的节俗不尽相同,但出于对风调雨顺的祈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一成不变的,历久弥新的。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