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唐代诗人元稹用传神的诗句,写出了春日的美好景象。首句仅用一“初”字,道出了对惊蛰节气的喜爱与期待,“初”是初次,是向往,是憧憬,亦是希望,一如纳兰容若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般美好。是啊,一声春雷,万物复苏,人也有了精气神,怎能不让人心动呢?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时又称“启蛰”。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在此之前,动物们入冬藏伏于泥土之中,不饮不食,熬过了漫长的严寒冬日,称为“蛰”;到了惊蛰节气,一声春雷,蛰虫苏醒,古人认为是隆隆雷声惊醒了冬眠的动物,称为“惊”。惊蛰之妙在于“惊”是惊醒,是惊叹,亦是惊喜!春雷叫醒了百虫,也叫醒了希望。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惊蛰”二字是如此贴切形象,把春日的生机与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惊蛰一到,天气转暖,春雷乍动,世间万物开始悄然苏醒,正如陶渊明的诗句一样:“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惊蛰是仲春时节的开始,春回大地,花红柳绿,雨水增多,正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大好时节。春雷响,万物生,九九艳阳天,正是庄稼萌芽生长的好时光,农谚云:“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季节,劳动人民自古视它为春耕的重要日子,开始播种耕作,田间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
为了表示物候变化,古人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气温回升的时刻,桃花始盛开,黄鹂鸣翠柳,苍鹰离去燕飞来,好一派春光融融。惊蛰时的花信风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桃花红,杏花粉,海棠酡颜,绿杨随风,浓杏拂墙,如诗如画。沾了春雨的花瓣,开始婉约起来,一抹抹艳色,化成了无限温柔,又似美人颊上的腮红,谁家有女初长成,只需望上一眼,便让人酩酊其中。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春雷,是惊蛰节气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现象。一声声春雷,踩着雨点,呼唤着天地间的草木鱼虫。朦胧的春雨,神秘而梦幻,氤氲着青春的气息。站在细雨如丝的窗前,听着滚滚雷声,此时不管你度过人生几番春秋,历经多少沉浮,在一片生机盎然面前,都将变回年少的模样。此前不管多么浮躁不安的心境,在这一刻都将顿时安静下来。置身浩荡天地间,仿佛连惆怅都是诗意的。草木疯长,春笋破土,人也振奋起精神,这便是自然的力量。
天地初开,寒意已去,生命开始苏醒,人间又是轮回。在这明媚的天地中,让我们伸上一个懒腰,唤醒沉睡的魂灵,漫漫春光中,用清爽明亮的姿态,积蓄生命向上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