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肉是一个让众多人垂涎的美味。《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关于它的小故事,发人深省。
原文是: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座嗤之。容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有一次受他人的邀请,到对方的家里吃饭。在宴席上,他看到做烧烤的仆人,好像十分想吃烤肉的样子,于是就便把自己的那份烤肉送给他吃。
同桌的其他人看到,都觉得顾荣十分迂腐可笑。然而,顾荣却不以为然,感叹道:“这有什么好笑的,天下哪里有整天烤肉的人,却不知道烤肉滋味的道理?”
就这样,多年过去了,顾荣也早已忘记了曾送过仆人一份烤肉的事情。
后来,“永嘉之乱”爆发,为了躲避战乱,顾荣就随着众人一起来到了江南。一路上的千难万险自不必说,可是每当遇到危急情况的时候,总会有一个人出面帮助他。顾荣感到很好奇,就问那个人为什么帮他。那人告诉他,就是因为当年做侍从的时候,你曾送我一份烤肉。知遇之恩,没齿难忘。
好人终是会有好报的。
顾荣是东晋末年的一位官员。“永嘉之乱”是西晋的亡国之乱,之后整个的北方,就进入了长达一百多年黑暗的五胡乱华时期,田地荒芜,尸横遍野。后来,西晋的部分官员“衣冠南渡”,在南方建立起了新的政权,史称东晋。
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北宋时期的两首内容类似的小诗。一首是张俞的《蚕妇》:“昨夜入城时,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另一首是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同样都是封建社会辛苦的劳动者,同样都是为他人做嫁时衣,这里的蚕妇、陶者就没有烤肉者的幸运了。最起码,他算是尝了一回自己烤肉的滋味,而他们或许终生只能布衣荆钗,茅舍土坯了。
遥远晋时的顾荣,算是一个有温度的好官吏。但也仅此而已,他无力改变整个的社会,包括他自己的命运。这是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