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菜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记忆里,在老家,每年青黄不接的春天,吃野菜是件大事。过了年,粮囤见底了,地里的庄稼还不该收成,人们就把目光投向了田野。雪白的洋槐花一串串垂下,像沉甸甸的稻穗,在碧绿的树叶间特别显得鲜嫩,蜜蜂盘旋其间,更是觉得诱人,撸下一把塞进嘴里,清凉香甜的汁液在齿间爆发。榆钱冒出来的时候,叶子还没长出来,一串串挂在树上,真像一吊吊钱。榆钱谐音为“余钱”,听起来吉利。春天野菜多,荠菜、香椿、蒲公英、面条菜,都能轻易采到。

野菜的吃法大同小异,做法并不复杂。最简单的吃法是凉拌,焯水后撒上调料,是开胃小菜。农村家养的土鸡蛋,在碗里搅拌后,加入野菜,入锅简单翻炒,蛋香菜香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蛋液里加上面粉,放锅里煎,就是美味的野菜鸡蛋饼。野菜可以用来做汤、炒菜、做包子、做饺子,甚是百搭。如今野菜身价高昂,但野菜自身比较寡淡,小时候吃野菜是为省粮食,不如稀缺的大鱼大肉、白面馍馍吃得痛快,所以并不觉得多好吃。为了哄饱一家人的肚子,主妇们就变着花样吃野菜,最常见的办法是蒸着吃。

新采摘的野菜,闪着晶亮的光泽,先用清水淘洗、控水,一遍又一遍地拌入面粉和盐。这拌面粉很讲究,拌多了不好吃,拌少了不饱腹,还要考虑为家里节约面粉。面粉拌好了,一层均匀地附着在野菜上面,这时水烧开了,母亲就把野菜下锅蒸。几分钟后,热腾腾的面香混合着菜香弥漫在院子里。

与炒、煮、炖、凉拌等做法不同,蒸过的蔬菜外层裹上了一层面糊,驯服了野菜的韧劲,外表松软,内里保留着蔬菜的汁水与清甜,吃起来口感丰富,回味无穷。蒸菜用料简单,制作工艺流程也不复杂,满足了主食顶饿的需求,兼具了下饭菜的功能,流行于农家的一年四季。

夏天,应季的蔬菜更多了,蒸菜的食材更丰富了,豇豆、茄子、红薯叶、多种青菜都可蒸,食材多是自家出产,随手可得。豇豆外皮较硬,蒸了吃起来嚼劲足,有肉味,是夏日难忘的回忆。茄子自身水分足,质地细嫩,水分蒸发少,吃起来软烂。红薯家家种植,收工的时候顺手掐一把红薯叶,就能做出一道美味的蒸菜。秋天,大多数的蔬菜随着寒霜陆续退场,只剩下萝卜在和天气做最后的博弈。萝卜缨子切段、萝卜切丝,都是蒸菜的好食材。冬天蔬菜少,土豆、芹菜叶却不短缺,在寒冷的冬天,吃起来令人惊艳。

红花还需绿叶配,蒸菜也要有个好搭档。亳州吃饭离不开蒜,蒸菜出锅时趁热泼上蒜泥,香气瞬间被激发,令人馋涎欲滴。小米辣炒一下,加香油、酱油、香菜、水拌匀,蒸菜就有了炒菜的香味。

如今人们日子好了,对蒸菜的探索从未止步,各大酒楼多有蒸菜供应,算是登上了大雅之堂,吃法也是层出不穷。新出锅的水烙馍,韧性足,有嚼劲,卷上蒸菜,再配上蒜汁,吃起来食欲大开。炒蒸菜更为好吃,最常用的是鸡蛋,蛋液充分搅打,炒熟后加入蒸菜,高温蒸发了蒸菜的水分,吃起来更香浓。

作为一种烹饪方法,蒸出现较早,可追溯至炎黄时代。与其他烹饪方法相比,蒸菜操作简单,蒸基本保留了食材的原味,水分不会大量蒸发,所以成品原味俱在。如今人们更讲究返璞归真,虽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相信蒸菜还会进一步发扬光大的。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