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和美乡村】“三拐子”的人生三变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多云

初夏的皖北农村,静谧恬淡。微风拂过青翠的麦田,笔直的麦子长势正好,满眼望去,一片生机和希望。

“三拐子哥,麦子长得不赖。”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村支书戴同阳正和麦田里喷洒农药的黝黑男人亲切地打招呼。

这个被称为“三拐子”的男人叫戴廷华,63岁,是当地的一名种粮大户。

在戴尧村,乡亲间都称呼对方小名,既俏皮又亲切。“拐”,在亳州方言里有“倔”“犟”的意思。

老戴真的算“拐”的。他这一辈子有好几个身份:窑工、窑场老板、全村最大的种粮大户。

上世纪八十年代,戴尧村以烧窑为生,一年只有半年粮,老百姓没有致富门路。

当时的戴廷华只有20多岁,年轻的他为了吃饱饭,在当地窑场里当窑工,靠出卖力气谋生。

“烧窑,太苦啦。”回忆起当年的经历,戴廷华露出他满是伤痕的脚。

烧窑工,被人称作“窑黑子”,长期在高温下工作,浑身上下被熏得像黑炭一样。一次,戴廷华不慎掉进烧窑里,高温烧得他双脚剧痛,求生的本能让他用头拼命顶烟囱,最终顶塌了烟囱才捡回一条命,头上缝了12针。

倔强的戴廷华,不甘心一辈子当窑工,他不顾家人反对,贷款买了烧窑机器,当起了窑场老板。

到了2006年前后,当地对涡河清淤,关停了村子里所有的窑场。戴廷华思考再三,决定转型,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种地。

“俺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种粮食是俺感到最踏实的事儿。”刚开始,戴廷华“小步快走”,只承包三四十亩地,后来越做越大,也买了一套机械设备,种植面积达600多亩,成立了种植合作社,一跃成为村子里第一大户,每年能挣上三四十万元。

如今的“三拐子”,穿梭在田间地头,一副“专业农民”的架势。他还很好学,很多种植技术是在农技站学的,每次去培训,都能学到新知识。

再过一个月就是夏收,戴廷华的合作社已有2部大拖拉机、2部收割机等器械,不用雇人,光靠儿子和媳妇,一家人就能收麦子。

随着村子里窑场的关闭,村名也从“戴窑”改为“戴尧”,这一字之差,映射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思想观念的转变、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变。

“三拐子”戴廷华的改行,是新时代背景下“三农”转型发展的缩影。“窑”变“尧”,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

“还是种粮好啊!”戴廷华望着他的几百亩麦田感慨地说,民以食为天,自己也为粮食安全作了贡献,特别有成就感,这种感觉就是“踏实”“充实”。

在当地,还有许许多多像戴廷华一样的人,用皖北人身上的那股倔强,闯出了一片天,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安徽日报记者 王弘毅)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