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畔麦香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芒种,对于淮河流域来说是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到了芒种节气,南方种稻、北方收麦,田野中一片繁忙景象。我的家乡位于淮河北岸,这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大平原、充沛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壤,享有粮食生产的先天条件,自古就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赞誉。

时间进入农历四月时,在广袤的淮北平原之上,小麦就已经进入了灌浆期。趁着天气晴好,小麦籽粒开始迅速膨大,其中所蕴含的营养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数日之后,空气中便会弥漫出一股特殊的香气,一股来自乡野大地的味道,氤氲着关于勤劳、关于希望的味道,这便是诱人的麦香。

芒种之前,麦子尚未成熟,勤劳的庄稼人不肯闷在家中,总会来到田间地头四处闲逛,观察麦子的长势。顺手扯下一株麦穗,放置掌心之中不停揉搓,再用嘴猛地一吹,手心便会落下一撮胖嘟嘟的麦仁。捂进嘴中轻嚼几下,软糯糯,甜丝丝,口中顿时溢满麦仁的清香。朴实智慧的庄稼人,总能从一口麦仁中判断出麦子的生长阶段。他们不会急求麦子的成熟,只会耐心等待,听从时序和大地的引领。他们深知,麦芒之上,时光将会充盈每一粒种子,日夜兼程,收获将会在不久到来。

此时只需一夜南风,原本还是泛着青黄的麦子,瞬间被晕染成金黄。清风徐来,麦穗上的锋芒相互摩擦,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一曲《风吹麦浪》,把我带到了故乡的麦田之中。田家少闲月,到了五月芒种前后,小麦迎来了收割。金黄的小麦被晒得焦酥,扑面而来的是阳光炙烤过的气味。大家弯着腰,抓起一把把麦穗揽向怀中,镰刀划过麦秸的瞬间,浓郁的麦香喷薄而出,一股接着一股。

对于庄稼人而言,他们不懂多么深奥的哲理。只知道人饿了就要吃饭,麦子熟了就要收割。闻到麦香以后,就会朝向收获的方向迈开步子。在他们心里,芒种不仅是个节气,更是一种感知。芒,即繁忙,种,既是收获,也是播种。忙碌之中种下希望,就像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是最好的出发,也是充满诗意的憧憬。平凡日子里,是祖辈告诉了我,原来人生最好的状态,是“忙”而不“茫”。

麦子打下来以后,总会送到磨坊打出面粉,第一时间尝尝新麦的滋味。新磨出的面粉细腻如雪,加水和成光亮的面团,蒸上一锅北方人最爱吃的馒头。新面粉蒸出的馒头,洁白光滑,面香浓郁,自带淡淡的甜味;用擀面杖擀出一张厚薄均匀的面皮,折叠整齐切成条状,趁着沸水下锅,打几个滚后将面条捞出过凉,浇上喜欢吃的时蔬臊子,这是手擀面在夏季的经典吃法;麦芽剁碎与蒸熟的糯米混合,发酵后熬制糖浆,原本清淡的麦芽开始变成醇厚的糖浆,经过不断拉扯,麦芽糖变得温和而细腻,麦芽的香气在甘甜中得以延续。一日三餐中,极致的美食往往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智慧的庄稼人总能在餐桌的方寸之间感悟生活的意义。通过变换不同的吃法,麦香在不同的吃食之间进行传递。

芒种之后,又将开启新一轮的播种。芒种是收获的季节,亦是耕耘的季节,是一程的结束,亦是新一程的开始,犹如人生不同的阶段历程。不管走了多久,我们总要明白,时间种在哪里,人生就会在哪里发芽,只要步履不停,平凡的日子里便会充满麦香。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